《秋声赋》是北宋时期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其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崎岖黜陟的生计,其间的人生感触许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慨叹。
一、原文
秋 声 赋
宋- 欧阳修
欧阳半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但是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飞跃而砰湃,如波澜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洁白,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白,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惨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发奋。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翠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凋谢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六合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哀痛;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漂荡。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故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气。
二、译文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遽然)听到有声响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由悚然。他一听,惊道:"古怪啊!"这声响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间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遽然变得波澜壮阔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澜突起、风雨骤但是至。碰到物体上宣布铿锵之声,又如同金属碰击的声响,再(细心)听,又像衔枚奔走去突击敌人的戎行,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跋涉的声响。(所以)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响?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众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响,那声响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便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样忽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姿态,它的色彩昏暗、烟飞云收;它的描摹新鲜洁白、天空高远、日色亮堂;它的气候冰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孤寂萧瑟,没有气愤、川流幽静、山林空阔。所以它宣布的声响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作迅猛,不行抑止。绿草稠密丰美,争相旺盛,树木翠绿旺盛而使人高兴。但是,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谢花草,使树木凋谢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六合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法律的时节,它在时节上说归于阴;秋天又是武器和用兵的标志,在五行上归于金。这便是常说的六合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毅力。天然关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成长,在秋天健壮。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便是'伤'的意思,万物变老了,都会哀痛。夷,是屠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落凋谢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担忧折磨他的心绪,很多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需心里被外物牵动,就一定会耗费他的精气。更况且常常考虑自己的力气所做不到的工作,担忧自己的才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天然会使他光润的面色变得变老枯槁,漆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斑白(年迈)。(已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细心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糟蹋,又何必去仇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对,垂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赞同我的叹气。
三、赏析
榜首段,紧扣标题,从听觉上写秋声。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不由为之"悚然"谛听,细心区分、探寻是什么声响,来自何方。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方体现声响的由远及进、由弱而强,"初淅沥以潇飒",如秋雨潇潇;"忽飞跃而砰湃",如江河汹涌;"如波澜夜惊,风雨骤至",像大风大浪,急风暴雨;"其触于物也",比如兵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闹,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作者经过这些比方,把无形无影、不行捉摸的秋声,详细化、形象化了。然循声追寻,童子却回答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文章至此一顿,犹如深境探幽,意味无穷。
第二段,再进一步,从视觉上写秋声,并将秋这一天然节气和社会、人生相联系。作者从童子所说的"声在树间",辨分出"此秋声也",然后以目之所见叙说"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把秋天肃杀的现象写得酣畅淋漓,正因为如此,其为声也才干具有"凄凄切切,呼号发奋"的威力,使万物"摧败凋谢者,乃一气之余烈"。以上皆写秋声。以下写秋与社会现象的联系,秋天属阴,行刑待秋而决、讨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调,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屠戮。"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当春而萌发,及秋而衰残。依天然规律,到了秋季即"物过盛而当杀",而秋声和乐调的商声也使人感到"物既老而哀痛",则是水到渠成的了。这段叙说,既有形象的比方,又有理性的剖析,所体现的秋声,动人心弦!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慨叹。"草木无情,有时漂荡",况且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草木是由外在力气的糟蹋而衰落,而人除了与万物"春生秋实"的天然规律相同,阅历着由芳华少年到变老逝世的进程外,还有内涵的要素的侵扰,即"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且"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对客观条件不允许、个人智力达不到的工作硬要去寻觅、寻求,怎能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呢?自己"非金石之质",既无法"与草木争荣",又"何恨乎秋声"?无限慨叹、愤激之情弥漫于纸笔之间。
末一段,作者对童子讲了一番道理之后,竟发现童子并不感兴趣,现已"垂头而睡"。秋夜又康复到"四无人声"的境地,和从前相同幽静。"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气",唧唧虫声即秋声,自己的叹气又何曾不是秋声!
这篇著作是经过赋"秋声"抒发自己的人生体会,他特别强调秋天肃杀、悲惨的特色和对万物的糟蹋,由此慨叹流光易失,生命短暂,天然的力气无法抵抗,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适应天然。这种知道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治曲折之后,一种企求摆脱、随遇而安的心灵境地。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谢的惨淡现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凝聚了宦海沉浮、人事忧劳、形神渐衰的漂荡之感,其间既有抱负不得完成、雄图难展的慨叹,又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很多运用精妙的形象比方。文章经过形象的比方,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详细、生动的天然现象,体现了作者高明的像声、状物和驾驭言语的才能。其艺术特色之二,是以景象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凋谢",比方人生崎岖、忧虑劳顿使有情之人变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交融在一同,天然恰当。以景抒发,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美丽、调和、深入感人的境地。
本文篇幅不长,但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动。最初一段写"秋声",偏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秋意",偏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秋意"和"人生"合到一同写,偏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明显生动,并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道理,并最终达到了"秋心"与"人心"的调和一致,较好地体现了作者与天然调和共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四、赵孟頫神笔行书《秋声赋》
赵孟頫《秋声赋》,行书,纸本,
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