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归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汲取养分,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尽力改造。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缺乏,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进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发明,在书法艺术发明中去丰厚和开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全国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 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家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挤,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孤寂,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本年又苦雨,两月秋萧条。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私自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毛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著作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全国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家保藏
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两本规矩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候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情横溢”的我们风姿,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今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款识: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吝堦前(水),借与匏樽安闲尝。五月初三日。
印鉴:鉴藏印:秋壑、玉壶生、四明姚氏、邵璔真鉴、曾藏钱梦庐家(2次)、荻思过眼、定甫审定、明存真赏、明存阁保藏书画、古堇周氏宝米室秘笈印、周氏世守、思学斋鉴藏印、王季迁家保藏。
隶属著作:陈继儒题跋。
游虎跑泉诗帖在北京长风拍卖公司2008年春拍会上以957.6万元拍出。
3: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身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豁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难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顷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此帖从前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组成一帖,并称坡公创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通,为书牍创作。
4:春中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集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本帖鉴藏印有“奎章阁鉴书博士”、“柯氏清玩”、“柯九思鉴真迹”、“江恂”、“王禹卿氏”。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朴实(德孺)的信札。范朴实是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丰年间,共有五路军团出动军队征伐西夏,其间包含由高遵裕带领的环庆军和由刘昌祚带领的泾原军。《宋史》卷三一四《范朴实本传》记载,北宋元丰末年,范朴实因谐和征伐西夏的遵裕、昌祚两路军的对立有功,神宗将他由陕西转运判官进为转运副使,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共同的。据此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刻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苏轼年约50岁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纯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笔法天然流通,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淳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破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著作。
5:天边乌云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边乌云帖》,苏轼书蔡襄诗,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保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天边乌云帖又称《嵩阳帖》,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约在熙宁十年(一O七七)至元祐丁卯(一O八九)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应该说,这是苏氏书法艺术比较老练时期的著作。
6:洞庭春光赋吉林省博物馆保藏
洞庭春光赋,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保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翰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娴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称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7:中山松醪赋吉林省博物馆保藏
《洞庭春光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势娴雅,洒脱潇洒,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色。明张孝思云:“此二赋运营着笔,结构严整,郁屈绮丽之气,回翔抑扬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势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作,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曲折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流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流失时被人撕掉,形成破损。
内容源自我国书法家论坛,如有侵权,请联络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