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知青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20 11:40:14  阅读:3567+ 来源:自媒体 作者:内江新闻网

原标题:看望知青馆

知青劳动的相片

辘轳

展出的图书材料

知青的生活用品

知青馆大门

知青馆的宣传画

早些年,常常听到知青的传奇故事,我对知青的国际非常猎奇,后来,传闻威远县界牌镇修建了一座知青馆,我向往已久,一向想去看看。前不久,总算找到时机,我和朋友们一同前去观赏。

包车来到知青馆大门口,韶光好像一下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时代。知青馆是一座仿上世纪六七十时代乡村土屋的修建,大门高约3米,顶上是一个弧形支架,支架正中镶嵌一颗红五星。红五星左面是“山乡”二字,右侧是“回忆”二字,“山乡回忆”四个字和红五星交相辉映。

大门宽约4米,两头各有一根灰色砖柱,砖柱上有一副赤色楹联:“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乡村志不移”,这副楹联让人好像看到千千万万的知青扎根乡村,投身到炽热的社会主义建造中的身影。

咱们进入大门,左面是一口水井,井口被盖住,上面有一个辘轳,能够用来绞水桶提水。

辘轳周围,是一间侧屋,侧屋上画着一幅画,画面的布景是一面红旗,红旗上印着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乡村去,承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画面正中是一位慈祥的老农人,农人伯伯右手搭在一个女青年肩上,左手搭在一个男青年肩上,女青年手拿一本《毛主席语录》,男青年则拿着一本或许和农业知识相关的书。

从画面中咱们能够看出,农人伯伯喜形于色,青年男女神采飞扬,他们在以老带新,经过“传帮带”的方法,大力建造社会主义。

侧屋前面的屋檐下,是一个碓窝和一个风车,这两样都是传统耕具,现在很少见到了。碓窝是用来舂米的,风车是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种子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耕具,屋檐上还挂着玉米棒。这些现象,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时代中国乡村的场景。

穿过侧屋,便是堂屋了。堂屋门楣上有一块横匾,上书:“知青年月”四个字,正门两头也有楹联一副:“战天斗地抒豪情;安家落户新乡村”,充满了豪情。

咱们走进堂屋,堂屋正中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两头是一副楹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颇有画中有诗。

毛主席画像下面是一张茶几,茶几上有一部黑色旧式电话机,茶几基层放着两个珐琅茶盅,茶几下面则放着一个旧式的暖水瓶,茶几两头各有一把椅子,堂屋两旁各有四把竹椅。

咱们走进堂屋左面的屋子,屋子墙上悬挂着从知青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的画像。

屋子沿着墙面摆着许多展柜,展出了知青时代的介绍信、粮票、图书等材料。

观赏完左面屋子的内容,咱们来到堂屋右侧的屋子,只见墙上挂着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相片,反映了其时知青如火如荼参加劳动的景象。

屋子里也有许多展柜,展出了知青的生活用品,如:粗瓷大碗、珐琅漱口盅等。

观赏完后,咱们走出知青馆,“穿越”到现实生活中,但回忆好像还留在那个难忘的时代……

12全文阅览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