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涅槃经变怎么说明涅槃深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9 11:49:37  阅读:9311+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公元9世纪中叶,华夏依然盛行涅槃经变,莫高窟也遗存了四铺涅槃经变,分别为莫高窟44窟、92窟、158窟和185窟。莫高窟92窟的涅槃经变画在覆斗形窟顶四坡,莫高窟仅此一例。西坡画临终遗教与诸天最终供养。北坡残存西角,有释迦牟尼涅槃像上半身,摩耶夫人举哀,须跋陀罗身先入灭以及马、牛、鸟供养。东坡全毁。而塑绘合璧的158窟是中唐最特别的。

莫高窟158窟的涅槃经变既不同于隋代的单幅多情节,也有异于初、盛唐的多幅多情节,而是兼容两者的新形式。其特征是以主尊释迦牟尼像为中心,周围的岩画从各个视点烘托,烘托主尊塑像所闪现的主体思维,浑然天成,相辅相成。

莫高窟158窟内景

洞窟紧靠西壁设宽1.43米的通长大台,台上塑涅槃像,身长15.6米。窟顶中央及四坡画“九方净土”,加上佛坛中心所画“下方净土”,一起组成“十方净土”。地上紧靠南壁塑迦叶佛立像,紧靠北壁塑弥勒佛倚坐像,与西壁佛坛上的释迦涅槃像,组成竖三世佛群像。就全体布局而言,虽然塑像岩画主要是杰出涅槃,但也着重神仙世界,据此可知窟主可能是一位净土信仰者。

迦叶奔丧

迦叶高举双手,扑向佛棺,号啕大哭,痛不欲生之状栩栩如生。迦叶左右画二弟子,紧紧抱住迦叶,也体现出伤心欲绝状。迦叶右下侧画阿难倒地的瞬间。此图将佛弟子的哀痛描写得酣畅淋漓。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南壁

先看主尊释迦牟尼像。涅槃是大乘释教修行所寻求的最高境地,但小乘教派却以为涅槃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便是称颂逝世,不利于释教的开展。大乘对立这种消沉的涅槃观,并在《大般涅槃经》中把涅槃归纳为四德——常、乐、我、净★。莫高窟158窟的主尊释迦牟尼像,就成功地融显了涅槃四德。

帝王举哀

依照《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圣躯廓润品》的说法,释迦涅槃后,迦毗罗等八国国王“行将臣从,疾往拘尸”,“号哭悲痛,闷绝躄地”。画师把迦毗罗等八国国王改画为吐蕃赞普、华夏皇帝以及中亚、南亚诸国国王等十余人。哀悼情状非常惨烈,照实反映西域诸国的丧葬风俗,是一幅宝贵的风俗史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北壁

帝王举哀之割耳

据《梁书》卷五十四记载,滑国(坐落今阿姆河之南)人,穿小袖长身袍,“爸爸妈妈死,其子截一耳,葬讫即吉”。画面与此记载大致相合。

中唐 莫高窟158窟 北壁

西壁所画的菩萨、比丘像,以两种天壤之别的表情,进一步烘托出常、乐、我、净的境地。上排画十九身菩萨。菩萨是大乘修行者,是替补佛,醒悟很高,深知释迦涅槃其实是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地,因而他们的神态不是哀痛、号哭,而是仰慕、神往。菩萨的这种心理活动,在南起第八身菩萨的神态上体现得尤为显着。下排画十七身比丘,他们是小乘修行者,醒悟低,以为释迦好像俗人相同死了,所以一个个如子失怙,号啕大哭,痛不欲生。这种体现手法,在盛唐148窟入般涅槃图中已见端倪,而158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究其根由,无疑是来自华夏。据记载,华夏名画家吴道子曾于公元742年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开元寺画涅槃像,画中也以号哭的比丘与漠然的菩萨营建激烈的比照气氛。敦煌岩画明显遭到华夏影响。

北壁绘帝王举哀图。帝王中最前面的是吐蕃赞普,这是吐蕃控制敦煌时期莫高窟岩画布局的特征之一,凡有吐蕃赞普呈现,总是坐落前列。赞普右侧画戴冕旒的华夏皇帝。其他十三人大概是我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的领袖,以及中亚、南亚国家的国王,皆作悲痛哀悼状,其间有的以刀割耳鼻,有的以刀剑剖胸,非常惨烈。在莫高窟44窟西壁涅槃经变上,致哀的国王中也有人以刀剜眼。这些都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以及中亚、南亚国家的丧葬风俗。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逝世时,“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者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在撒马尔干东北的片基肯特出土的举悼图中有生动的图画,能够清楚看到两人割耳,一人割鼻。吐蕃民族也有相似的风俗,《通典》记载吐蕃赞普身后,有臣子用四尺木枝自刺两肋,以死殉葬。图中右下角以剑剖刺心的人,就有些像吐蕃人。因为这种惨烈的哀悼风俗不合汉人习气,所以在中唐曾经的敦煌涅槃图画中从未呈现过。

天龙八部之龙

天龙八部护法神也求佛承受他们的最终供养。八部护法神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图为龙,以头戴龙冠作为标志。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南侧

诸鸟供养

《大般涅槃经》卷一《寿数品》说:释迦行将涅槃,有二十恒河沙“诸飞鸟王”,“持诸花果”,来作最终供养。隋代420窟的诸鸟供养是一铺独立的说法图,到唐代则涣散到经变的上部或下部。此图坐落上部,画一只鸟嘴衔鲜花,飞向佛所作最终供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

北壁右上角画比丘优波离到忉利天宫向佛母摩耶夫人报丧。优波离对面画一妇女,从宫殿内冲出,这是体现摩耶夫人惊悉凶讯,痛不欲生。优波离右侧画一贵妇带着侍女乘云而下,是体现摩耶夫人奔丧。同期的44窟西壁南侧上角也画优波离上忉利天宫向佛母摩耶夫人报丧的情节,画旁有十行榜题,内容与敦煌写经北6629号《大般涅槃经佛为摩耶夫人说偈品经》相差无几,该经属《佛母经》,可见中唐时期由我国和尚撰写的《佛母经》已广泛应用于岩画创造,但一起158窟涅槃经变中不再画释迦再生为母说法,阐明吐蕃控制时期我国传统孝道思维的淡化。

外道乐祸幸灾

外道乐祸幸灾图最早见于莫高窟148窟,榜题为“外道六师”。其间三人跳舞,一人翻跟斗,二人指手划脚。图为其间一人,双手击腰鼓起舞,道贺释迦逝世。人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契合敦煌岩画中的外道形象。

中唐 莫高窟158窟 佛坛东向面北侧

2-6-8 诸天供养 (见此处图) 《大般涅槃经》卷下说释迦佛行将涅槃,“诸天于空……种种供养”。西壁上部画许多飞天,情味各异。图中这身飞天双手持璎珞,从空而下,向佛供养。

中唐 莫高窟158窟 西壁

佛床东壁也画供养及举哀局面。这些体裁,尤其是六师外道乐祸幸灾图,与前述西、南、北三壁的岩画相照应,更进一步烘托出主尊涅槃的主题。

中唐今后,敦煌涅槃经变便开端式微。本来张议潮克复敦煌后,敦煌居民遍及沉浸在克复的高兴中,因为涅槃究竟含有逝世的意思,因而,涅槃经变便被局面热烈的《劳度叉斗圣变》所替代。

公元1036年,西夏占据敦煌,尔后莫高窟仍未再画涅槃经变,但周边的西千佛洞等处尚存六铺涅槃经变,画面规划较小,情节也简略,例如榆林窟2窟,仅在文殊菩萨上部边缘很不显眼的当地画两小块。

知识库

★常、乐、我、净

大乘释教以为,一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实的“常乐我净”四个特性,称为“涅槃四德”。常,即永久常在;乐,即无痛苦充溢欢喜(称“大乐”);我,即法身(“大我”);净,即断除全部烦恼(“大净”)。

均分舍利

南坡残存西下角,画均分舍利与两鹿供养。须弥座上放置舍利,一位居士正在分发舍利。右侧两鹿面向西坡,归于西坡临终遗教图的一部分,体现鹿王赶来求佛承受二鹿最终供养。鹿王嘴里衔着鲜花,描写较为生动。

中唐 莫高窟92窟 窟顶南坡

右侧是入般涅槃图,左边是焚棺图。此图情节已简化,举哀人物大大削减,但人物描写还算生动,线描也较娴熟。

(来历:网上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