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万武举不过是十万无知壮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5-21 23:38:14  阅读:2132+ 来源:腾讯国风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问:你好,修改。请问正规史书上记载清朝的武状元查核有哪些科目? 那些武状元后来的际遇又是怎么样的?

文 / 言九林

清代的武举考试,始于顺治年代。分童试——在县府举办,合格者为武秀才、乡试——在省会举办,合格者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举办,合格者为武进士、殿试——在皇宫举办,共四个层级。殿试的前三甲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考试内容本分、外两场。外场考骑射步射技勇;内场考策论

骑射的对象是用毡做的;步射的对象是用布做的假人;技勇有三个项目,开弓舞刀掇石。合格者需求从多远起射、射中多少支箭、摆开多强的弓、摇动多重的刀、提起多重的石头,规范一直在改变,并不固定。

策论便是写几篇文章,首要从《论语》《孟子》《孙子》《吴子》《尉缭子》等远古作品中命题。比方康熙五十二年的殿试标题之一,是要参与者以“洁己恤兵”为主题,也便是从“品德清凉保护战士”这个视点动身,写一篇文章。

前期的会试选取,野外弓马成果只用来挑选是否合格,名次的凹凸首要取决于室内的文明考试。但很快文明考试就靠边站了。到了嘉庆年间,考虑到大多数武举考试的参与者文明水平很低,已将文明考试由写文章改为默写《武经七书》的某些阶段。到了道光年代,皇帝又下旨重申,武举考试的成果,有必要以野外的弓马较量为主,至于默写《武经》之类的文明考试,“断不能凭此为去取”,决不能拿来作为筛选和排名的根据。

这种选取倾向,严峻恶化了清代武举合格者们的文明水准。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截图

从顺治三年,到光绪二十四年,清代总共举办了109次武举会试,共产生了109位武状元。学者王金龙计算了这109位状元的地理散布,并将之与223名文状元的地理散布做了一个比较。

成果如下表所示:

表格引自王金龙《清代武状元原籍与地域散布》

从表中可以正常的看到,武状元的散布,全体上以北方为主,约占到了总数的七成,其间仅直隶和山东两省,就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反观文状元产出最多的江苏、浙江两省,均只产生了7名武状元。湖南、安徽、湖北等南边省份,乃至没有出过武状元。这种散布态势,与清代武举对文明考试的小看有直接关系。

除了状元榜眼与探花,清代武举还产生了约9600名武进士,和约10万上下的武举人。

就考试自身而言,要中武举成为一名武进士,并不简单。康熙十三年的规范是:骑射一项,须在三十五步之外纵马三次,射九箭中三箭算合格;步射间隔八十步,射九箭中两箭算合格;开弓至少要将八十斤弓开满三次;舞刀至少要拿着八十斤的大刀耍出“闯刀过顶,前后舞花”,也便是俗谓的雪花盖顶;提石头至少需求将二百斤的大石说到胸腹之间,再将石头左右翻转各一次。且在考试过程中,若前一项不合格,即不答应参与后一项,直接筛选。

惋惜的是,就选拔培育军事人才这个意图而言,这种高难度,仅仅一种无意义的门槛规划。它选出来的,既非通晓搏斗的护卫人才(考试满是独自演练,没有相互搏击),也非通晓军事常识(比方弓弩的规划、火炮的原理与运用)的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而仅仅一群会骑马、能射箭、力气大、能默写一点指定书本(默写内容一般在百余字左右)的壮汉。

在顺治年代,武状元会直接授官为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是从三品游击,武探花是正四品都司,其他武进士顺次类推。康熙年代,改为对折武进士送去兵营做军官带兵,对折留在宫中做侍卫,跟着长辈侍卫们学习搏斗。

下表是雍正年代各省绿营守备以上武官的数目(黑粗线左)和身世(黑粗线左右)。尽管身世计算中存在重复(比方或人既是侍卫身世,也曾因立下军功升官)和不完整(某些人的身世不可考),与总人数并不完全符合。但从该表中仍不难看出,有武进士和武举人身份的武官,在整个绿营戎行傍边是肯定少量,只占到了约20%。

表格引自王志明《清代职官人事研讨:根据引见官员经历档案的考证剖析》

这种肯定少量,与清代的武举考试只能选拔壮汉、无法选拔军事人才,有直接关系。1878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上奏朝廷,主张废弃武举考试。沈在奏折里说:

“臣就任日,武举联衔禀诉,投营几及十年,不得一差。心甚悯之,然具体检查,其通畅营伍实缺乏与行伍身世者比,其英勇刻苦实缺乏与军功身世者比!何者? 所用非所习也。”

粗心是:臣我就任之日,军中的武举们联名前来上诉,说自己到戎行已差不多十年了,依然没有能取得任何职衔,还滞留在最底层。我很怜惜他们。但一番具体调查之后,我又发现,论办理部队,他们比不上那些行伍身世的人;论英勇刻苦,他们又比不上那些靠军功升上来的人。为何会这样呢?由于戎行需求的才能,和他们为参与武举所操练的内容,完满是两码事。

沈还说,这些在军中的武举们还算好的,至少有戎行束缚着他们。那些“无事家居者”,待在家中无所事事的武举,拿着顶戴当护身符,“武断乡曲”,才是民间的大祸患。废弃武举,是废弃无用之物,还能给国家省下许多钱,还能“为民间留一分元气”,实在是大好事。

但朝廷回绝供认武举考试是无用之物。究竟,供认这一点,即意味着供认自顺治而下的历代皇帝,全都犯了过错。所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批复的谕旨中说:国家建立武举,分明选拔出了许多“干城御侮之才”;沈葆桢恳求废弃武举,“实属不知大体”,须“传旨申饬”,不呵斥是不可的;他的恳求也“无须议”,不用再拿到朝堂上去评论。

沈葆桢

因是之故,此一时期建立的天津水师书院、江南水师书院等,虽已开端教授外语与数学,以及帆海、驾驭等技术课,但在军事指挥层面,仍以《春秋》《左传》《战国策》《孙子兵书》《读史兵略》等远古作品为首要教材。同期的日本水兵校园,则已全面引入英国皇家水兵学院的课程,以《水兵兵书要略》《舰队运动攻略》《水兵战术讲义录》等军事作品为必读书。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了日本。次年是文科会试,废弃武举成了举子们傍边的一种盛行言论。翰林院一位叫做秦绶章的官员,于1895年12月上奏,恳求朝廷变革武举,将考试内容从弓马石刀变为枪炮,一起加剧文明考试的重量。光绪将奏折交给兵部评论。兵部呈报的评论成果是:考试枪炮,等于鼓动、答应民间运用火器进行操练,与朝廷的禁枪炮方针是抵触的,要不得;加剧文明考试的重量,会影响应试者请枪手替考,也要不得。兵部主张对秦绶章的奏折,采用“无须议”的方法,置之不理,不批复不辩驳不评论。然后,“帝从之”,光绪采用了兵部的这一主张。

1897年,深受慈禧信赖的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荣禄,再次上奏恳求变革武举,以近代军事课程来培育新式武士。朝廷将奏折下发给军机大臣和兵部评论。或许由于荣禄自己既是军机大臣之一,也是兵部尚书,所以评论出的成果是:(1)武举改考与枪炮有关的内容;(2)中止玩默写《武经》的花招。

惋惜的是,这个评论成果,先是被朝廷承受,然后又在次年被慈禧以一道懿旨给否决了。

荣禄

慈禧在懿旨里说,“科举之设,无非为士子进身之阶”,科举的中心意图,不是选拔人才,而是给士子们供给一个进入体系的途径。武举天然也不破例。至于培育军事人才,那是“营武书院”的工作。所以,之前的变革报废,各级武举考试“均著照旧制,用马步箭、弓刀石等项别离考试”;武进士们被选取后,再送他们去当地部队和神机营里操练枪炮。慈禧之所以下发这种懿旨,是由于她很忧虑武举考试枪炮,会冲击到朝廷的“私藏火器之禁”。

清廷正式废弃武举,是在八国联军简直兵不血刃攻陷北京城之后。1901年,因张之洞、刘坤一等当地督抚联名上奏打击武举,慈禧不得不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旨,揭露供认武举考试是无用之物,其内容“皆与兵事无涉”,将之完全废弃,改行近代军事教育。

选拔无知壮汉的年代,总算过去了。

参考资料:

许若青、林友标,《清代武举述略》,《兰台国际》 2014年第19期。

王金龙,《清代武状元原籍与地域散布》,《历史档案》2017年第4期。

李林,《清代武科乡试中额及武举人集体结构打听》,《史林》2016年第6期。

王志明《清代职官人事研讨:根据引见官员经历档案的考证剖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第218-219页。

甘少杰,《清末民国前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讨 1840-1927》,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年。

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

粟进英、易点点,《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讨》,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高时良等,《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