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保志工“能量强”(说台湾)
慈济环保教育站的志工在进行塑料瓶分类。
(材料图片)
在台北市内湖区的慈济环保教育站站点里,废纸、塑料袋等可收回物被志工们分类后,别离捆扎在一起,送往再使用的当地。整个站点按区域分红废纸区、塑料袋区、塑料瓶区……每一处,都有几位慈济志工在繁忙着。
“以拍手的双手做环保”
谢秀连是这儿的负责人。她有个克己的展现板,上面把可收回废物具体地分门别类,仅废纸就被分红好几种:纯白的是“全白”、有字的是“小白”、有五颜六色图像的是“色纸”;一盒磁带则被分化成塑料盒、螺丝、胶带……
在台湾,废物分类、资源收回,民间力气无足轻重。无论是社区、校园,仍是社会组织、宗教团体,都会自发推广环保。这傍边,少不了慈济慈悲基金会的身影。
全台湾区域有近7000个行政村,有6000多个资源收回环保教育站。这些环保站都是慈济志工秉承“以拍手的双手做环保”理念,自发自立组成的。
1990年8月,慈济证严法师在台中做讲演。结束时,她看到咱们用双手热烈拍手,便说:“请咱们把拍手的双手,用在捡废物、扫大街、做资源收回,让咱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现在近30年过去了,慈济的收回站已遍及全台湾。
“废物变黄金,黄金变爱心”
值得一提的是,慈济收回站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欢欣做、甘愿受”,为环保静静贡献心力。
“咱们是志工不是义工!”慈济志工白赐清解说说:“义工的‘义’繁体字为‘義’,里边还有一个‘我’,而志工只要一颗心。有一颗无所求的心,才干轻松的取得更大的高兴与安闲。”慈济慈悲基金会在台湾推进人人做环保,以为环保重在教育,重在认知,重在力行,把利人利己的事当成一种任务和品格的提高。
经过志工们处理的收回品,终究以比商场行情报价高一点的价格转卖给资源收回商,所得资金再经过慈悲基金,去协助更多需求协助的人。对此志工们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废物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地球。”
“从日子小事开端改动”
在慈济的收回站,常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机关团体来观赏,并着手体会环保的重要和分类收回的不容易。
“宝特瓶(塑料瓶)几十年、几百年都不会分化,由于它的原材料是石油提炼而成的。咱们该将能够再生使用的东西全都加以使用,连续它们的物命。”志工向观赏者介绍塑料瓶的环保常识,也鼓舞咱们自带水杯。
临走时,观赏者都会收到慈济志工赠送的小卡片,上面写的都是日子中的环保细节,比方:随身带手帕、环保筷、环保杯;不吹空调,或将温度调到26至28摄氏度;电脑不用时要关机,随手关灯等。
“咱们咱们都期望能够从日子小事开端改动。”谢秀连算了一笔账:“在内湖区,咱们均匀每个月能够收回15万公斤废纸。而50公斤便是一棵树,假如咱们不做,这儿每个月就有3000棵树消失了。”
正是全民环保认识的不断增强,支撑着台湾废物分类处理不断细化,提高效能。这种让废物“从有到无”的环保“学识”,值得学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