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城市一般只体现了城垣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城市内部的布局,但在中唐今后到宋代的二十多幅《华严经变》中呈现的所谓“莲华藏国际”,却可以说是古代里坊准则的某种体现。
坊、里、邻居或邑里,都是某种寓居地段的单位称号。它的来历很早,至少在汉代就现已呈现,或许现已有了必定的体系规则。据唐·佚名《三辅旧事》记载:“(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邻居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宋·高承《事物纪原》卷8记载:“坊,方也,言人所居之里为方。方,正也。又方,类也。方以类聚,居者必求其类……汉宫阙名曰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则坊名汉有也。”
有关里坊准则的详细记载,如《魏书》载:“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又载:“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发三正复丁,以充兹役,虽有暂劳,奸盗永止。”既然是建“筑”,意图是防“奸盗”,可见四面应该有围墙。
根据文献记载,一座大城里纵横相对地摆放着许许多多的坊,在每坊坊墙上各面正中各开一门,或只开二门相对。门上有楼,形如一座座小城。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记载:“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每坊皆开四门,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南北九坊……每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罢了。”经过对唐长安的考古开掘,现已找出了某些坊墙的遗址:基宽约2.5—3米,郊外2米许有水沟盘绕。坊内小街状况由经钻探的怀德坊和长兴坊看来,契合《长安志》的记载。
根据《华严经》,所谓“莲华藏国际”,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的净土,它包藏在一朵生长在香水海里的大莲花中。此莲花内有“金刚大轮围山”,山间含藏着微尘数的国际,所以叫做“莲华藏国际”,或略为“华藏国际”、“华严国际”。为了体现华严国际,画师们选取实际中城市里坊群作为其形象根据:在海上大莲花内山峦盘绕之中画许多纵横成方格形状的大街,各方格都是一座小城。大多数小城四面各开一门,有的只在二面各开一门,也有在一面墙上开二门的。门或只作门洞,或于门洞上加房顶成大门式,更多的是和一般城垣相同设城台城楼,但都没有角台和谯楼。有的在这一群小城的中心绘佛像一尊,表明为毗卢舍那佛寓居的国际。明显,这是唐代里坊准则适当逼真的形象体现。
晚唐第85窟窟顶 莲华藏国际 · 里坊城
古代居民住在这种里坊中遭到严控,除了经特许的三品以上官吏外,制止住所直接向坊外开门。晨昏伐鼓为号启闭坊门,在封闭坊门后若仍有人在坊外大街上行走,称为犯夜。《唐律疏议》卷26云:“诸犯夜者,笞二十。”其注云:“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其疏云:“宫卫令:‘五更三筹,顺天门伐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伐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南部新书》记载唐代长安:“长安中秋望夜,有人闻鬼吟曰:‘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苍茫空有月。’”所以说所谓的“防奸盗”,与其说是防止坊外人入坊奸盗,毋宁说是防止坊内助出来造反。里坊制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尖利的阶层敌对状况。
在里坊制的城市,大街上只见坊墙,不见房子,商铺会集在城中某些坊内,称为“市”。唐长安就有东市、西市。到了北宋,因为商品经济的开展,呈现了繁忙的日夜交易,夜禁明显已不或许,所以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布诏令废弃夜禁,里坊制也逐步名存实亡。一起,汴梁商铺多沿水道天然设置,铺面向着大街,呈现了商业街,所以城市景象大变。《清明上河图》便是里坊制消亡今后城市相貌的反映。
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现代建筑的住所小区的性质和古代里坊十分类似,其意图首要也是为防止外人进来“奸盗”。现在的小区不只有保安在大门护卫,在规则的时刻也要封闭大门,并且每个住所单元还装置有防盗门,可谓城中城;小区许多地方还装置有监控摄像。别的小区冠以的“某某花园”“某某城”称号和古代里坊冠以的“某某坊”称号也类似。总归,都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监控。
来历:敦煌研究院,作者:胡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