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好出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04 15:53:32  阅读:6971+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马王堆汉墓,坐落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开掘,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利豨),依据墓内出土长方形薄木板,纵向从右至左墨书秦隶风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可知下葬时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是利苍妻(辛追),下葬时代或许还要略晚一些。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很多的文物,保存较好的一号墓和三号墓,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掩盖彩绘帛画。一号墓出土了历两千年不腐的女尸,三号墓出土很多帛书文献和武器。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首要有印章、丝织品、帛画、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陶器,中草药以及“遣策”竹简等遗物3000余件。是20世纪国际最严峻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无缺的墓葬结构及丰厚的随葬品,是汉代日子办法、丧葬观念的无缺呈现。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巧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果;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Seres)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前贤们的学问与才智;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愿望及永生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发明了人类防腐技能的奇观……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面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前史文明的标杆。

“长沙马王堆汉墓铺排”展现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开掘、日子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通过千余件宝贵展品前史与艺术融合的办法,以故事叙事办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日子画卷,逝后严厉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国际日子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爱惜以及多维宇宙观,从横切面展现其时的我国所抵达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力文明,以及在国际文明史上的科技成果及严峻贡献。

|棺椁|

一号墓(辛追)棺椁有4层,最里边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掩盖着一块“T”型的奥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无缺无损的巨幅帛画是我国考古史上的初次发现。套棺最外层是严肃的黑漆素棺,没有一点点装修;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根柢上用金黄色绘出杂乱多变的云气纹,纹理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许神仙,图画幻想力丰厚,线条粗暴;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赤色的根柢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画,总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比较,这个棺材显得金碧辉煌;最里层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修。通过一个星期的收拾,墓主人身上裹的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才收拾结束。女尸通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湖南省医学院。打针防腐剂时,女尸的软安排随时兴起,今后逐步分散,和新鲜尸身类似。这不仅是国际考古史上的奇观,并且也是人类前史上的奇观。

木椁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长672厘米,宽488厘米,高280厘米

葬具。原置于墓坑底部的3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和底板两层。椁室由棺室与4个边箱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4个边箱总面积6.8平方米,容积9.7立方米,放置各类随葬品1000余件。棺室内有4层套棺,从外至内顺次为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整椁由杉木斫成,其间最大的壁板长4.84米,宽1.52米,重1.5吨。如此巨大的椁室,没有一颗金属嵌钉,选用扣接、套榫[sǔn]与栓钉结合而成。这是迄今出土保存最无缺的汉代井椁什物。这种仿死者生前居室所造的椁室,代表着死者“永久的家”。

最外层 黑漆素棺

第二层 黑底彩绘漆棺

原料:木

尺度: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牵强成形。棺的表面,以黑漆为地,彩绘了杂乱多变的云气纹,云气纹中绘“仙人降豹”“怪神操蛇”“巨鸟衔鱼”“仙人演奏”等110多个神怪图画。图画笔法生动流通,极富浪漫颜色。黑漆地上所描绘的绘声绘色的神怪动物形象,所体现的是死者魂灵正在进入遭到神灵维护的鬼门关。

黑地彩绘棺上的斑纹,除盖板四侧边际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画。盖板和左、右旁边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上下两列,每列三组;头挡和足挡上的云气纹则均为四组,上下两列,每列二组。有怪神、怪兽、仙人、鸾鸟、鹤、豹,以及牛、鹿、蛇等十余种形象,在画面上呈现最多的,是一种面部似羊非羊,似虎非虎,顶竖长角,兽身有尾的怪物。这种怪物,往往衔蛇操蛇,也有袍服人立的,但四肢似猿,手足不分。这些神怪和禽兽形状各不相同,描绘得绘声绘色,改动无常,在云气间安排得非常得当,赋有稠密的浪漫主义颜色。曩昔在长沙、信阳等地的楚墓中,从前发现有口吐长舌、头有鹿角、两手操蛇的木雕怪物,一般认其为辟邪的镇墓兽,形象与此不无类似之处。楚人既“信鬼好祀”,江湘又“多怪神”,其时的统治阶级愿望死后升仙,在棺上图画许多“载蛇”的怪神是很天然的。

第三层 朱底彩绘漆棺

原料:木

尺度: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通体表里髹朱漆。以赤色与不死仙界来体现死者已脱节邪魔侵扰,抵达成仙不死之境。棺表面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亮堂的颜色,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图画。漆棺画法洒脱生动,用线豪放,干净妥当。

盖板上绘有对称的二龙二虎相对图画,二龙首相向,居于画面中的上方,龙身各自向两头环绕,尾伸至左右两下角。二虎相背于二龙之间,别离攀在龙首之下,口啮龙身。龙为粉褐色,用赭色勾边,身披鳞甲而有三角弧形斑纹,斑纹内填以绿色。虎为赤褐色,形象写实,尾部加饰流云。盖板的周缘,饰赭黄色勾连雷纹。头挡主绘一座图画化的高山,山作等腰三角形,顶立于画面中心,山的两头各有一鹿,俯首腾跃,周围饰以旋绕的云气纹。足挡画面的主题为双龙穿璧图画。白色的古璧居于画面中心,有两条带酱斑的藕色绶带将其自上而下地拴系,绶带的结尾摆放在画面的下侧。两条蜷曲的龙穿璧而过,龙首相向于璧上方的绶带两头,龙身为粉褐色,披鳞甲而有凤羽,巨目利牙,虎爪蛇尾,双角较小。龙的周围加饰以藕白色的云气纹。左旁边面周边饰菱形云纹,正中绘一座赤色的山,两头各有一粉褐色龙,龙首相向于山的上方,龙身均呈波涛崎岖状。左边龙首之后,有一带酱黑斑纹的赤褐色虎,虎身向左,张口回忆,其旁加饰云纹;龙尾之前,有一带云形花斑的藕褐色伏鹿,鹿首向左,两角粗大健壮,四足翘举。右侧龙首之后,有一朱雀,呈展翅欲飞状;龙尾之前,有一粉褐色的仙人,头发斑白,两手攀龙身。右旁边面的边纹也为菱形云纹,画面为繁复的勾连云纹。朱地彩绘棺上的龙、虎、朱雀和鹿,都是我国古代所谓的“瑞兽”,被列入“四神”或“四灵”。头挡和左旁边面上所绘高山,应该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所谓的仙山。

第四层锦饰黑漆内棺

原料:木

尺度:长202厘米,宽69厘米,通高63厘米

锦饰内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四层,这是直接装殓轪侯夫人遗体之棺,棺内修朱漆,棺外髹黑漆。盖棺之后,在黑漆层外面,横缠两道宽12厘米、厚六至七层的丝带。然后在棺的盖板和四壁板上,别离张贴一层带菱形勾连纹的贴毛锦,标志着顺畅灵通不死之仙界,羽化成仙。壁板外所贴菱花贴毛锦的周边,又加饰一条宽12厘米的铺绒绣锦,中心又横贴一道,即贴成“日”字形。曩昔在长沙地获得战国墓中,曾发现保存无缺的带束木棺,但棺外贴丝织品作装修的现象,仍是初次发现,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墓主人(辛追)遗体

|帛画|

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帛

尺度: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结尾宽47.7厘米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掩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无缺,颜色鲜艳,内容丰厚,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稀少难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造办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心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适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别离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头。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能够分红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画;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画。

上部标志着天上的境地。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愿望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飘动,应为嫦娥奔月。在两头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赤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敌对着两个横座的柱子,构成一个门路,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或许便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子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视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类似。

帛画下部的图画,最显着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摆放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笔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天然地又分红了两个阶段。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边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五颜六色斑纹,三个侍女的长袍别离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赤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渠道,渠道的旁边面饰以勾连雷纹。渠道之下,斜置一个划分红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头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当地,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心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假如说华盖标志房顶,那么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或许是标明建筑物上的装修。画面中的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什物一同,为其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色。谷璧一下,悬挂着带有五颜六色图画的帷帐,以及缀有纱带的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着两个人首鸟身的怪物。帷帐下面,是宴飨或预备祭祀的局面。在一个伟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七个男人拱手对坐,左边四人,右侧三人,前侧铺排着三个鼎、两个壶,后侧铺排食案,案上摆满成叠的耳杯等食器,并有一个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以备抬送食物的用具。平板下的伟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蛇,首尾别离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的龙尾。伟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大鱼,其一头尾为赤色。鱼的两旁又有小兽。伟人的两头,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这幅帛画因画有死者肖像,被作为“魂幡”,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放置在内棺盖上。主题思维是“引魂升天”,具有稠密的迷信颜色,杰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日子虚幻的梦想。这幅帛画在墓内的方位,与用于标明死者身份的铭旌相同,图画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号的太常挨近,应与铭旌有亲近的联系,在其时或许起着和铭旌类似的效果。T型帛画的出土,对研讨我国古代绘画的前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T型帛画 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此件T型帛画出土时,平铺在内棺的盖板上,画面向上,顶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与棺向一同。同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三九○“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此。

这幅帛画用单层细绢作地,现呈棕褐色,画面成“T”形,上宽下窄。其制造办法是用三条绢帛拼接而成,中心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一段长度适当于长条五分之一的绢,别离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头,顶与整幅相齐,上下的六个角各缀有一黑褐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穗形飘带。

帛画大体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绘日、月、星斗、升龙、凤、蛇身神人及神人骑鱼等图画;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绘交龙及墓主人图画。内容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根本相同。上部是标志着天上的境地,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绘一正旁边面黑色鸟,头向内,两足曲折。太阳四周环绕着扶桑树的枝叶。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用墨勾形,朱色点斑纹。蟾蜍左右侧有二鹤翱翔,头戴冠,颈系组带。左上角有一贯右上方奔驰的朱眼白色玉兔。画面上部空隙,会有八十多个朱色圆点,很或许是星斗。日月之间的顶端,有鸟,左右各四,头戴冠,颈系组带,长颈高足,敛翼垂尾,仰首嘶鸣,作奔波状。下方一鸟,饰珠玉,颈系组带,展翅翱翔,鸟形似鹤。古人以为鹤是护卫魂灵上天的神鸟。日月下方有二龙,左朱色,右青色,张口吐舌,腾飞相对,作上升状。左边龙尾上有一巨凤,头引伸向上,反首用嘴衔住龙尾,展翅,长尾。画面正中绘一身穿青袍的人,身下似为蛇身环绕,含糊不行辨认。其下方一平板上面,铺排着七个盒,内填白、朱、青三色。两头上方各绘一神人骑鱼,神人头戴“爵弁”,鱼作腾跃状,形似鲤。鱼也与死者魂灵得以升天有关,因古人以为鱼也能“神变”。平板下方左右侧,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人,头戴“爵弁”,裸腹赤足,穿黑色短裤,一手执朱绳牵着异兽,一手拉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下系有组带,上端饰羽葆(即野鸡尾毛)。在帛画上下两部分接壤的当地,绘着两个呈倒T字形有横座的柱子,内朱色,外石黄色,四周饰云纹和羽葆,构成门路,应为天方的阙。柱间两人相向对坐,着娟秀黑色广大长袍,头戴“爵弁”,或许是看守天门的“帝阍”。帛画下部两头各绘两龙缠绞,左为青、黄色,右为朱、白色,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张口吐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身极长,尾部直垂至画面下方的两角。以谷璧交龙为界,将下部画面天然地又分红两个部分。谷璧以上,四个龙首之间绘一组人物。中心偏左绘一巨大的男人,左边有三个男人相迎,右侧有六个侍从相随。这巨大的男人,头戴顶作鹊尾的刘氏冠,腰间佩剑,身着朱领紫色长袍,拱手徐步似向左跋涉,应是墓主人形象。墓主人死后有一侍从张举华盖,一侍从手持长矛,矛下系有缨结,后边还有四个女子并排侍从。这些使命,都作半旁边面像,身穿朱、青、黑色长袍。人物的脚下,有由两层组成的白色渠道,两层之间饰以三个玉璧,璧间用组带穿插衔接组成接连图画。台下两头各有一只赤色斑豹,用头和臀部顶着渠道,俯身向下,回忆向后,显得很机敏。人物的上端,绘有带垂帐的华盖,垂帐朱色,华盖黑色。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心饰有珠玉和羽葆。假如华盖标志着房顶,那么华盖上敌对的长尾朱雀珠玉和羽葆,则或许是建筑物上的装修。谷璧以下悬挂着用朱、白二色会有波折纹图画的紫黑色帷帐,帷帐中部下段缀有用丝带系着的巨大玉璜,玉璜上饰珠玉和组带。玉璜下面是宴饮或预备祭祀的局面。在一个伟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八个作半旁边面的女子分坐在左右两头,中心铺排着四个壶,右侧有四鼎,左边似盒,平板的左右边际,各铺排两个樽,口沿和腹部用朱色绘锯齿纹。平板下饰有珠玉、羽葆和朱色云纹。平板下的伟人赤身裸体,头上有葫芦形发髻,嘴上有须,下着黑色短裤,双手托板跨坐在两条头尾相交的大鱼上。鱼的两头,各有一大龟,龟背上背负着一方形物,拥带捆扎着。伟人两头各有一只凤鸟,栖立于龙尾。画的最下端中部绘一白色壶,用墨线勾壶形,腹部和颈部绘云纹,壶的两头各有一手持鼓槌的人,作击壶状。

这幅帛画与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比较,除尺度略大之外,性质和构图迥然不同,效果相同,都是用来“引魂升天”,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标志礼制的礼器之一。

丝织品

素纱襌衣(直裾)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衣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rèn,衣襟)、直裾(jū,衣服的前襟),重49克 。面料为素纱,边际为几许纹绒圈锦。因无颜色,没有面料,出土遣策称其为素纱襌衣。大都学者以为它或许穿在秀丽衣服的外面,既可增加其绮丽,又可发作含糊美感;也有学者以为其其时是作为内衣穿戴。《说文解字》载:“襌,衣不重。从衣,单声。”《礼记 玉藻》载:“襌为絅[jiǒng]”,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即没有面料的衣服。素纱丝缕极细,分量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技能巅峰之作,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缝制办法与其他丝绵袍同。一号墓共出土3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其样式根本相同,略短于别的8件绵袍。这种样式的绵袍应是汉代妇女喜欢的和深衣不同的另一种时装。有的学者称之为襜(chān)褕(yú)。它与深衣一同处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等,而不同之处在于衣襟的开法。古代深衣一般为曲裾(jū)(三角形衣襟),而襜(chān)褕(yú)则为直裾(jū)(矩形衣襟),不像曲裾(jū)深衣那样紧裹于身。据《续汉书 舆服志》记载,秦至西汉的贵族服饰没有明晰的准则,晚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刚才“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准则”。因而西汉时期的服饰办法多样,绵袍有长有短,衣襟有直有曲。

一号墓出土的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物做衣袍的面料,在我国尚属初次发现。它的问世,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能的高明,也是古代彩绘工艺中稀有的珍品。彩绘彻底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捆绑,凸显新鲜雅洁,绮丽精巧,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交领、右衽、曲裾,朱红菱纹罗面料,素绢里、缘,内絮丝绵。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其样式类似古代“深衣”,这种样式在西汉前期贵族妇女中广为盛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安排丝织物,由两根经丝彼此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显着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作滑移,非常结实。有专家乃至把罗称之为真实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从织造技能看,朱红菱罗的工艺较杂乱。一个安排循环约有经丝330多根,纬线200多根,经线中地经和纹经各占一半,二者相同摆放。地经有80多根是对称的,需40多个提高动作,其他80多根为非对称性动作,共需120多个独自提高动作加以操控。而绞经则可由绞经综共同操控。纬丝的对折系绞经动作,可由踏木操控,据估测,这样错综杂乱的动作,上机时需求有提花束综设备和绞经设备相配合,需求二人协同操作,一人专司绞经和下口综踏木,并投杼(zhù )作业,另一人专司挽花,才干织成这种罗孔明晰、花地清楚的罗。其菱形图画,文献中称之为“七彩杯文绮”,所以菱纹罗也叫杯纹罗。

丝履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长26厘米,头宽7厘米

履即鞋,此件为轪侯夫人所着之履。履面以丝缕织造,底用麻线编成。这种鞋其时较为常见,东汉今后大兴,贵贱均可穿戴。《孔雀东南飞》即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等诗句。其制唐宋元明清历代相承,经久不衰,并沿袭至近代。

绛紫绢袜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底长23厘米,头宽10厘米

此袜齐头,靿(yào,袜筒)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以绛紫绢缝制而成,缝在脚面和后侧,袜底无缝。袜面用绢较细,袜里用绢较粗。袜带是素纱。

袜在古代一般作足衣解,一般写成“襪”。如《释名 释衣服》称:“襪,末也,在脚末也。”更早的时分,则写成“韤”或“韈”,《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声子韤而登席。”《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文王伐崇,至凤黄虚,韈系解,因自结。”《说文 韦部》:“韤,足衣也”。马王堆一号墓329号竹笥内共出土2双相同的袜子,为汉初弥足宝贵的服饰什物。

黄褐绢地“长命绣”枕头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长45厘米,宽10.5厘米,高12厘米

黄褐绢地“长命绣”枕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的北边箱,长方形,出土时内部填塞香料药佩兰叶。两头的枕顶用起毛锦,上下双面为茱萸纹绣,而两个旁边面则用“长命绣”香色绢。上下和两头面的中部,各有一行绛红线缕钉成的四个十字形穿心结,每个结都是横线压竖线,两头也各有一个十字结,以便束缚枕内填塞的草芯。遣册记之为“绣枕”。

据考证,佩兰药枕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保健药枕。佩兰为菊科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入上品,称兰草,有理气、止痛、辟邪、开窍之药用。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茅香、辛夷、杜衡等多种中草药,盛放在香囊、香枕、薰炉以及竹笥内。运用香囊、香枕及熏香,是战国时期楚地的风俗,在汉墓中发现乃是楚俗的相传。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古文献载熏香“整天焚之能够辟瘟远邪”,茅香“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都是指这些草药有芳香、消毒和防备疾病的效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稀有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无缺,实属宝贵。

绮地“信期绣”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尺度:长50厘米,底径13厘米

此件为西汉贵妇随身带着的香袋。上部为素绢,下部用黄色绮地“信期绣”缝制,底为几许纹绒圈锦,腰有系带。内装茅香,遣策称其为“香囊”。其时妇女用香料以辟邪、避虫吸食、祛恶、避秽等,这些香料多被装在身边带着的香囊内。辛追遗体出土时两手握类似的绣花绢面香囊,囊内盛香草。古楚地的风俗有“昼配香囊,夜用香枕”之说,该墓出土4件香囊,内盛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别的还出土1件填塞佩兰叶的药枕,可印证此说。

烟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尺度:长54厘米,宽40厘米

服饰用料。该绣品线条细密,绣工精巧,以菱纹罗作地,绣花和织物菱花彼此辉映,层次丰厚,有“如虎添翼”的效果。其间一号墓随葬“信期绣”物品19件,其间单幅3件、无缺衣物10件、棺内的残衣袍6件。图画用朱红、棕红、深绿和金黄等丝线,绣成流云、卷枝花草和长尾小鸟等图画。变形长尾小鸟似燕,涵义“似燕归来”,故遣策称这种纹样为“信期绣”。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首要是绢)上,以细针牵引各色丝线,绣出流通而细腻的斑纹。湖南区域的湘绣是我国四台甫绣之一,有悠长的前史。马王堆汉墓出土刺绣或许是湘绣的滥觞。

绢地“长命绣”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丝

时代:西汉

尺度:长54厘米,宽41厘米

绢地“长命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画。这种斑纹的“长命绣”呈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因为颜色的改动,似朵朵曲折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利生物显现在云中,或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化,奇特浪漫颜色非常稠密,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扬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呈现,全国大康宁。日子的康宁,也使人长命。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命绣”,是有道理的。

|木俑|

两汉时期,贵族们每有来宾宴饮,则必有歌舞侑酒助兴,特别在一些贵族宗族更是专门畜养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奴婢,相同,贵族们也将很多歌舞吹打俑陪葬于墓中,以供在死后的国际持续享受。

吹打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尺度:高32.5-38厘米

马王堆一号墓吹打俑共有5个,其间2个吹竽,3个鼓瑟,屈膝跪坐,低额高鼻,墨眉朱唇,头上插有竹签,雕着交领右衽长袍。雕琢细腻,形象生动,造型别于马王堆汉墓群俑。这是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日子的描写。木俑选用浮雕的办法,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琢,并施加墨绘和朱绘,还以彩绘体现颜色艳丽的服饰,既反映了其时雕塑艺术的水平缓成果,又可考证其时人的日子风俗、穿着服饰及丧葬礼俗。

着衣歌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尺度:高32.5厘米

一号墓出土歌俑4件,置于北边箱紧靠东壁处,两个一组,别离以竹钉固定在一木板上。同墓还出土舞俑4件。4件歌俑均两足屈膝向后席地而坐,面部丰腴,呈椭圆形,敷白粉,墨眉朱唇,着黄绢交领右衽,双袖穿插屈膝前,俑无手,发式为盘髻。

北边箱帷幔内的各种铺排,是对死者生前歌舞宴饮场景的模仿,其时诸侯、贵族过着奢华奢华的日子,死后也要将生前种种吃苦带入阴间。这4件歌俑头梳盘髻,舞俑着长袖舞衣,选用半肉雕技法,注重头部与面部雕琢,面部表情生动,并施加墨绘和朱绘,着颜色艳丽的服饰,既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的日子,又可考证其时人的穿着服饰及丧葬礼俗。

着衣歌舞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尺度:高45厘米

面部丰腴,呈椭圆形,敷白粉,梳垂髻,垂髻是别的雕成再以竹钉钉于脑后,头和上半身稍向前倾,两膝略曲折,无手。从残存的穿着调查,似着短褂,长裙。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处处网罗能歌善舞者组成宗族乐队。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标明轪侯家就曾具有一支能够扮演楚歌、郑舞的10个人组成的乐队。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为典型的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形象。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近300个木俑,这些木俑都是家史和奴婢的替身。他们有着等级和分工上的差异。

戴冠木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尺度:俑高79厘米,头长14厘米,肩宽19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共出土两件戴冠木俑。此件出土于南边箱,躯系统以一木材雕琢成,头部用半肉雕技法,揣摩精细,口鼻耳眼规矩。躯干仅刻划概括。冠、履及颔下小木条系用竹钉附着。衣均破损,从残存的部分来看,系深蓝色菱纹罗绮袍,长可掩足,广袖,领、袖及衣襟皆锦缘。足上附木雕男式圆头鞋。头顶后部向上斜冠一板,板长12厘米,宽8厘米,两头边棱稍高,板面刻划纹。板下又附一梯形平板。冠两头有墨绘带直达下颔,与附着于下颔的小木条相联合。这种冠戴与帛画中同墓出土的“T”型帛画中的九个男人的冠戴办法相同,均为长冠。头顶墨染为发,前额中心分隔,再由脑后挽至冠下梳成髻。面部消瘦,墨绘端倪,朱绘两唇。两袖系以细竹条支撑,穿插于腹部。此木俑形体巨大,神态庄严,冠戴服饰不同于其他木俑,从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专家们估测他们或许是轪侯家的管家。

彩绘立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01件彩绘立俑。其神态、服饰、发式根本相同,巨细也差不多。系以一木材雕琢出人形和穿着概括,然后敷白粉为地,墨绘端倪,朱绘两唇。以红黑二颜色绘除穿着纹饰。穿着为长袍,悉数为交领右衽,广袖曲裾,有少量领口稍向外翻。袍缘绘出黑底红花织锦,袍上斑纹除有七件为菱形纹外,其他悉数为云纹。曲裾向右后方包裹转至左前方,然后以朱带拦腰系住,即所谓“右衽”。两手垂拱于袖中。头顶作发髻。头顶均插一竹签,竹签长5—7厘米。

乐器

二十五弦瑟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木

尺度:长116厘米,宽39.5厘米,高10.8厘米

出土时裹有瑟衣。瑟由面板、底板组成,中空。柱位清楚。25根丝弦系于木枘,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头有共识窗。瑟有两种演奏办法,一是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二是将瑟一端置于膝上,另一端斜置于地,右手弹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声响赋有感染力,能够表达丰厚的思维感情。故有舜帝南巡不返,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此为我国现存最无缺的秦汉古瑟之一,为研讨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的演奏办法供给了非常可贵的什物材料,大大丰厚了咱们关于汉代音乐文明开展水平的了解。

竽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竹

尺度:通长78厘米,竽斗径10厘米,竽嘴长28厘米

竹木制成,外形无缺。三号墓出土一件有用竽,惜已破损。但它有簧片,共发现十余个,上端多粘有银白色小珠,颇似金属,用来调整簧片振荡的频率以操控音高,这是如今仍在运用的“点簧”之法。竽是一种音域较广的低簧管乐器,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它是各种乐器的领袖,所谓“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竽常与瑟等一同演奏,深受时人喜欢。据《史记》记载临淄之人没有不会吹竽的,成语“滥竽充数”也从旁边面阐明竽的受欢迎程度。古代竽斗由天然匏瓜制成,故在古代乐器分类中,竽归于“匏”类。唐代用木斗替代匏瓜,曾被以为是乐器制造的一种前进,该竽的出土,证明这种前进早在西汉即已发作。

此竽管虽保存无缺,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也无气孔、气槽和操控音高的簧片,归于陪葬模型。利豨墓也出土一件竽,虽表面破损,但内部结构无缺,是现在发现最早的有用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喜欢吹竽自乐。

筑 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尺度:长31厘米

这是一种盛行于先秦两汉的乐器,有五弦和十三弦两种,此筑似为五弦。尾部细长,尾端略膨大,身部近似四棱长棒。首部两头各有五个小竹钉成一字形的等间隔嵌入,推想原有五根弦张在上面,现已破损。头部的竹钉之外,有一蘑菇形圆柱,上面还绕有丝质残弦,估量是把竹钉上剩余出来的弦缠在这儿,其效果有如琴枘或琴足。

1993年长沙渔阳墓出土的一端长盒状,一端如木棒的五弦筑,与此类似。其演奏办法是左手执筑,右手以竹尺击弦。五弦筑一弦一音,也可通过按压筑码后的弦来使音升高,发作变音。合适演奏悲凉大方的音乐,故常常用于军中以鼓士气,振军威。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从燕国动身的时分,高渐离即击筑为之送别。后高渐离还曾在筑中置铅欲击杀秦王。汉高祖刘邦打败英布后,在宴会上亲身击筑高唱《大风歌》。而高祖的姬妾戚夫人也是击筑的高手。击筑曾是其时民间八大游乐之一,但今已失传。

七弦琴 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木

尺度:长81.5厘米,宽12-12.6厘米,通高13.3厘米

弦乐器。通体有很薄的黑色靠木漆,面板木质松软,似为桐木。底板木质坚固,似为梓木,面与底浮搁着,能够移动。琴面有七条弦痕,岳山内侧磨损较重,当是弹拨琴弦构成的。琴足由硬木雕成,足掌旁边面有云状斑纹。足颈上环绕有残留的琴弦,弦下面还裹有丝织物垫底,或许为防止琴弦从颈上滑脱之用。此琴是我国初次发现的汉琴标本,也是人们初次见到“半箱式”琴什物。

这种“半箱式”琴,现在均出土于湖北、湖南的楚文明区,应该是盛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楚式琴,与后世琴比较,它没有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但张弦的办规则与后世琴相同,也是一端通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通过“岳山”缚于七个“轸”(角质八角棱的圆柱)上。琴归于典型的独吹打器,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吹打器,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前史上闻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嵇康、李白、杜甫、宋徽宗等。

竹笛 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竹

尺度:一支长21.2厘米,一支长24.5厘米

出土时盛放在漆书盒靠边最细长的条形格内。竹质,一端有竹节封口,一端开口。封口一端其侧有长方形吹口。开口一端起顺次有六个洞眼,周围削成平面。笛子是我国广为撒播的吹吹打器,用天然竹材制成。笛子前史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的骨笛。

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首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阐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一号墓出土了很多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还有注冥具物容量的。表面亮光如新,可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水平较兴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大部分都饰有斑纹。装修的办法多种多样,其间最多的是五颜六色漆绘,行将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后调入各种不同的颜料作画,这种彩绘的漆器,颜色亮光,不易掉落。其次是油彩画,用朱砂、石绿、石青、白粉等矿藏粉状颜料调桐油后画在髹漆的器物上。第三是用针刻,即用针尖在现已涂漆的器物上刺刻斑纹,称为“锥画”。有时还在刺刻的线缝内填入金彩,即可发作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斑纹效果。最终还有一种便是金银箔贴,是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即可呈现出“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色是详尽而流利,最常见的有龙凤纹、云气纹、花草纹和各种几许形纹,也有近于写实的兽形、鸟形和鱼形等图纹。西汉前期的漆器,斑纹绮丽而繁复,到东汉时则趋于简素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的胎质首要有木胎和夹纻(zhù)胎两种,别的还有少量竹胎。木胎的制法有轮旋、割削、剜凿和卷制,不同器形别离选用不同的办法。夹纻(zhù)胎是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器型,作为内模,然后用多层麻布或缯(zēng)帛附于内模上,逐层涂漆,干实今后,去掉内模,便剩余夹纻(zhù)胎,称为“脱胎法”。其间木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木胎又包含旋木胎、斫(zhuó)木胎和卷木胎。

云纹漆鼎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

鼎为盛食器,此件漆鼎为椭圆球形,盖是球面形,上有三个橙色的环形钮,盖与鼎身用子母口套合,鼓腹,底略呈圜形。器口附两平直耳,有三个兽蹄形足。鼎的表面髹(xiū)黑漆,器内髹(xiū)红漆。口沿绘有一道菱纹图画,盖和器身绘赤色和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等组成的几许云纹。足部用朱漆绘兽面纹,两耳云纹。鼎底部均朱书“二斗”两字,标明该器物的容量。

最令人惊奇的是当考古作业者在收拾一号墓云纹漆鼎时,居然发现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并且浸泡在汤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莲藕片仍明晰可辨。更使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跟着搬动次数和露出于空气中时刻的延伸而不断地削减,等运回到博物馆再看时,藕片居然悉数奇特般地消失了。这藕片为什么放在水中浸泡了二千一百多年都未腐朽,而出土后却又敏捷消失了呢?据有关专家解说,出土时仍明晰可见的藕片,其实其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存一无缺的外形罢了,出土后遇空气氧化效果,加上在起取的过程中不行防止地震动,藕片就会敏捷溶解于水了。这一现象阐明:长沙区域二千多年以来,很少发作过大的地震。不然,如若常常发作地震,间或还有大的地震发作,那么盛有藕片的鼎早已在椁室内覆翻,要么藕片早已溶解于水了。

漆绘云纹匕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质:漆

尺度: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

斫木胎,系用刨、剜、凿等办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反面黑地,上绘赤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长柄,柄端和柄中心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他为黑地,上绘赤色和灰绿色的云纹。柄的反面为黑地无纹饰。

古籍中凡言鼎必兼及匕,在考古作业中也常常发现匕与鼎共出,或匕置于鼎中,可见匕与鼎的联系亲近,是用来舀取鼎中食物的东西。此匕与鼎同出,先秦时鼎匕配套作礼器运用。漆鼎不方便加热,明显已由调味的盛食礼器演化成单纯的盛食器,它们是现在现存无缺的西汉漆鼎,可谓“规范器”。辛追墓的七鼎反映了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的等级准则。

彩绘陶钫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陶

尺度:高35.8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4.7厘米

盛酒器。泥质灰陶。出土于南边箱。器身合模制成。钫指的是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器表磨光髹[xiū]漆,除下腹部外,周身用黄、绿、银灰三色粉绘成斑纹。肩部二铺首上各绘一俯首立凤,另两头及四角各绘一花瓣状云纹;腹部四边各绘一卷云纹;圈足四边各绘一凤纹;器盖的顶部,用银灰、朱红二色绘四蒂纹,四坡则有黄、灰二色的弦纹和波状纹。

云纹漆钫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米

这件云纹漆钫(fāng)为直口平唇,口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有盝(lù)顶式盖,盖顶上有四个S形钮, 这是作为一种装修。器表面髹(xiū)黑漆,器内髹(xiū)红漆。盖顶朱绘云纹组成的“米”字形图画,橙黄色的钮。领圈朱绘鸟头形图画,其下为赤色和灰绿色的云纹,肩部为菱形图画,腹部绘二圈赤色和灰绿色的云纹,圈足上绘朱色凤鸟形图画。器外底部均朱书“四斗”二字。随葬品清单遣册称之为“漆画枋(钫)”,写明“盛白酒”或“盛米酒”。

别的,漆钫(fāng)的圈足外有戳记,笔迹含糊不行辨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发现有痕迹戳记的合计一百多件。它是在素胎上先痕迹后涂漆,所以笔迹比较含糊。将这些戳印彼此对照能够认出有:“成市草”、“成市饱”、“中御饱”、“南倻国”等字样。不同戳记往往呈现在一件器物上。这些戳记是阐明产地和出产作坊的。“草”在汉代与“造”相通,古籍中常以“草”代“造”。“饱”是指上漆的器物。“成市”即指成都。这阐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有不少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云纹漆锺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

漆锺(zhōng)有一个硕大的腹腔,里边髹(xiū)红漆,表面髹(xiū)黑漆,在它的颈部饰有鸟形图画,口沿和圈足上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肩部和腹部饰有三圈朱色和灰绿色的云气纹和几许图画,盖上绘有云纹,并有三个橙黄色纽。线条流通、洒脱。外底部正中书有“石”字,“石”为汉制120斤,适当咱们今日的27斤。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随葬品清单遣册记其“盛温酒”,即用通过发酵大米酒曲变成的低度酒,类似于现代甜酒。像这样大的漆锺一般是用于宴会场合。漆锺为旋木胎制成,其胎质较厚,给人以造型慎重牢实之感,要制造如此大的一件旋木胎漆器非常的困难,可谓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

那么如此巨大的漆锺(zhōng)终究作何用呢?依据出土器内残存的酒类沉渣和墓中出土的“遣策”标明,它是用来盛温酒的用具。何谓温酒?其实温即醖(yùn)。《说文·酉部》解说:“醖(yùn),酿也。”便是用通过发酵大米酒曲酿造成的低浓度酒,与现在的甜酒类似。考古材料标明我国早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明时期人们就开端造曲酿酒。进入殷商时期,人们进一步懂得酿酒必先造酒曲,即所谓“若作酒醴,而惟麴(qū)(曲)”。马王堆一、三号墓随葬器物的清单中均有“麴(qū)”即酒曲的记载,出土的彩色漆食奁内盛有碎饼状物,当属酒曲之内。酒曲便是通过发酵的大米。酒则是碳水化合物通过发酵效果而生成的,但凡用酒曲酿造而成的米酒,均为低浓度酒。到了唐代,我国已能酿造浓度较高的“烧酒”即今“白干”。其酒精含量一般都在60%左右,它是通过加热蒸馏而得到的蒸馏酒。唐代闻名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至汉代酿酒技能就愈加娴熟了。

云纹漆案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运用刨、削、剜、凿的办法制成,这种制造办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斑纹类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通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标明这件器物属谁一切。其间一件出土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无缺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朽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别的,还放了二件喝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风趣的是,与案在同一个边箱的文物,西为漆屏风、漆几、绣枕及一些美容用品,东部则是侍俑、歌舞俑等照料主人日子或为其排解孤寂的“奴婢”,而该箱室的四壁,还张挂了丝织帷幔。无疑,该箱室是轪(dài )侯夫人生前日常日子场景的模仿,这件漆案则是摆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

五个小漆盘盛有不同的食物,漆卮(zhī )为喝酒和饮水器,箸(zhù)为竹筷。先秦时期,人们进餐时大部分用手取。到秦汉时开端运用竹筷,东汉饮食时运用筷子就愈加遍及。这种简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出土颇多,为陈举进食而用,类似托盘的效果,为了便于其时人们“席地而坐”进食用具低矮才合适的风俗和便于“相敬如宾”,所以漆案具有案面较薄、造型轻盈、四沿高起构成了“拦水线”防止汤水外溢、墓葬中与食具同出等特色。一同,这种铺排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形。咱们今日现已不再运用分餐制,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饭馆用餐,一般都是选用咱们围着桌子一同进食的办法。其实,这种会食传统发作的前史并不长远,而分餐制的办法却有悠长的前史了。考古学家们在距今约4500年曾经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就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阐明其时就现已呈现了分餐制。而真实含义上的会食制是从宋代今后才开端,距今也只要一千多年,而分餐制的前史有三千多年。

漆匜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长28厘米,宽23厘米

盥洗器。斫木胎,外底朱书“轪侯家”三字,并隐约可见痕迹戳记“成市草”,标明该匜造于汉代闻名漆器出产中心蜀郡成都。匜岩画有四只翩然起舞的凤鸟,勾勒简练、曲线流通,画面明晰妥当,情味盎然。造型单纯天然,很像水瓢。古人在举办重要礼仪活动时或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漆匜为洒水器,漆盘为接水器。先秦和秦汉墓葬都有盘、匜成套出土现象,这阐明至少在汉初仍沿袭先秦沃盥之礼。这种盥洗器是古代贵族专门用来洗手的用具,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才伺候,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洒水,少者捧盘鄙人接受。

双层九子漆奁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漆

尺度:高20.8厘米,直径35.2厘米

梳陪嫁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基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心隔板上下双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他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命绣”镜衣各一件。基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假发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在辛追女尸真发下半部缀连,作盘髻式。辛追老太太的真发稀少,呈棕色,疏而细,含A型物质;假发粗而黑,含B型物质,呈套状掩盖于女尸头部。稠密而黑的头发尤受人们喜欢,而一般妇女并没有这么好的头发,所以,汉代女子戴假发的作法较为盛行。因为辛追的真发稀少而又发黄,故而需求用假发加以装修。

春秋时,呈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习尚。这种假发称作“髢(dí)”。《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迫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dí)”。

秦始皇共同全国、树立秦帝国今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便是其时盛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所以,双鬟(huán)望仙髻呈现了,后来演化成十二环髻。但是,此刻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干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首要髻式。汉代今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开展,其款式是丰厚多彩,因为编梳办法不同而衍生出林林总总的发髻,如步摇髻、堕马髻、缕鹿髻、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huán)髻、双鬟(huán)髻等。到了后来,假髻款式跟着时代的开展又有不同的演化,都反映了不一同期人们对发式、发型美的寻求。

西汉彩绘漆屏风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尺度:高62厘米,宽58厘米

长方形屏板,下装横出屏足。髹漆彩绘,正面红漆地上以浅绿色油彩绘精约纹样,中心绘有谷纹璧,周围绘几许方连纹,边际绘菱形图画。反面黑漆地上用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龙作飞扬状,绿色龙身,朱色琐闻,云纹环绕,呈腾云之势,边际绘菱形图画。体量较小,制造亦比较粗糙,或许是仿有用屏风而作的随葬冥具。这是现在所见保存无缺的汉初彩绘漆屏风什物之一。

|博具|

博是古代一种争输赢、赌输赢的游戏。博戏归于一种典雅的智力竞争性活动,在我国来历很早,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堪,乃戳辱之。”可见博的呈现,最迟不晚于商代。博戏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成为人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陆博蹹(tà)踘者。”《史记·诙谐列传》也记载:“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由。”由此能够幻想出战国博戏之热烈局面。先秦时期现已盛行,汉时尤盛。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欢。据史书记载,汉代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和宣帝都是博戏迷。博具乃至被作为陪嫁品运用,如汉宣帝时江都王之女嫁给乌孙昆莫,宣帝赐以博具。其时人们以为天上神仙也和人相同,热爱博戏,因而举办祭祀也要张设博具,如《汉书 五行志》记载,哀帝建平四年,“京师郡国民集会里巷阡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汉代人对博戏喜欢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现在考古开掘报导,已出土30余件古代博具什物(包含冥器),其间7件出自战国、秦代墓葬,20多件出自两汉墓葬。

魏晋今后,博戏开端走向式微,唐代便由今日的象棋替代,至两宋时期总算失传。在宋代,呈现了单以掷采为博的赌输赢游戏,以骰子的红黑或点数多少分输赢,则与汉代掷采行棋的博戏彻底不同了。

博具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漆

尺度:博具盒边长45厘米,通高17厘米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套博具,较为无缺。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挂号随葬品的简册)记载相对照,使咱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状况。首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这套博具精巧反常,放置在特制的漆盒内,有1件方形髹(xiū)黑漆木博局,用象牙条嵌出方框和曲道。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博具盒平面呈正方形,盒面上施用所谓“锥画”技法装修,即针刻出飞鸟及云气纹,其间还朱漆描绘几许纹。博局即玩六博的棋盘,亦呈正方形,上用牙条镶嵌出中心及四周方框,作L形或T形的十二个曲道及四个飞鸟图画。盒底设有长方形、方形和椭圆形的小格以放置棋子等物品。博戏要掷采(即骰子),但盒内没有发现骰子。后来,在收拾中,在一件双层六子漆奁(lián )中见到了骰子。骰为球形十八面体,木质、髹(xiū)深褐色漆,径4.5厘米,正合适放在博具空出的小格里。骰子十八面体,除十六面别离刻出一至十六数字,其间相对的双面,一面刻篆文“骄”字,另一面刻“妻畏”字。补上这一枚骰子,能够承认这是一套博戏用具。

“轪侯家”黑地朱色云纹漆盘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漆

尺度:高4厘米,口径57.8厘米

平盘。旋木胎。直壁,平底。盘内髹[xiū]红漆和黑漆各二组。黑漆绘云龙纹,并以旋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琐闻。口沿上为波折纹、点线纹。表里壁为鸟头形图画,外底朱书“轪侯家”。此类平盘,该墓共出土9件。遣策(随葬品清单)称其为“漆画平般(盘)”,应为请客时盛放食物之用。

其它

彩绘陶鐎壶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

原料:陶

尺度:高10厘米,腹径18厘米,把手长6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陶鐎壶一件,出于东边箱。彩绘,直口,平唇,矮颈,三矮足,无盖,体扁圆。肩部置兽首形流,腹部装管状把手。灰色胎,手制。通体涂白粉,再绘以红、黑二色的粗弦纹。该壶造型俭朴,为日子中的有用器,归于温酒用器。温酒时运用文火渐渐将酒温热。据《玄应音译》卷中记载:“鐎,温酒也,三足有柄。”此件陶鐎壶正契合史书记载。

铜镶玉樽马王堆二号汉墓(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原料:玉

尺度:通高18厘米,口径9.7厘米

铜镶玉樽是一件运用镶嵌工艺制造的有用玉器,用来盛酒。盖顶玉片中心刻柿蒂纹,其外刻多圈云纹。器身所嵌玉片、从上至下三组阴刻斑纹,上下两组为整齐密布的云纹,中心一组为俯首、翘尾、张足起舞的凤纹。底部玉片外边刻谷粒纹。鋬[pàn]为白玉,表面亦刻柿蒂纹。底部边际以三个兽面小蹄足作品字形铆在器身下面的铜箍上。

这件樽镶嵌严密,里外打磨亮光,制造精巧美丽。这种樽在长沙尚属初见,其纹样与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铜器的纹样较为类似。

帛書《地理气候杂占》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150厘米,宽48厘米

前面主体部分有六列图文,其间第三、四列在新拼缀中的次第调整较大;后半幅末段有四列占文。对《地理气候杂占》两部分的联系,专家们一般以为,这两部分或许是同一性质的两本占书。《杂占》榜首部分是以图为主,文归于图。其占测目标都是用图画來体现,或许对图画形象辅以文字阐明。这部分內容尽管零杂,但也有必定的编次,大致是以云气、日占、月占、星占为序。第二部分的占测目标都是用言语来描绘的。在榜首部分文字中所见的占家,有“北宫”、“任氏”、“赵氏”共三个,这些都是占家姓氏。榜首部分中有“同图异占”和“同占异图”两类状况很有必要留意一下。对此,编纂者将同占二图作直行上、下摆放,或许前后相次,保存了不同的图画,并分別注明来历。咱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杂占》异图同占之例,比同图异占要多。对此现象合理的解说是:图画在传抄过程中,比文字更简单呈现改动。精确区域分占测目标的形状,是精确猜测人事的条件。所以编者对各本之间的图画差別,尤为注重。可见,《地理气候杂占》的编者归纳了不同蓝本的图、文异同,既做了比较有条理的编次,也作出了较为详尽的校讎(chóu),最终才抄写到帛上。并且能够必定的是,地理气候杂占是先绘好图再添写文字的。咱们今日看到的这个帛本,可视为一个通过收拾的、在其时比较完善的定本。

该帛书以朱墨两色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图画约250幅,并附有简略文字阐明,是一种运用天象来占验战役胜败的图书。此书中科学价值最高的是31幅彗星图,每颗彗星都标有称号,有彗头和彗尾,除最终一颗外,都是头朝下,尾朝上,契合彗尾总是违背太阳的科学规则,并现已留意到了彗尾的形状差异。这足以阐明二千多年前我国观测彗星已获得了惊人成果,这是现在国际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谱。

帛书《五星占》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221厘米,宽49厘米

经研讨考证,《五星占》所记载的金星会集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差错只要万分之几;土星的会集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378.09日只小了约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其精确度令人惊奇。帛书中还谈到金星的会集周期“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也便是说,金星的5个会集周期刚好等于8年。法国闻名地理学家弗拉马立翁的《群众地理学》第2册里说:“8年的周期现已算是适当精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5个会集周期是8年减去2天10小时”。如此细致的五大行星运转记载,在其时没有精细地理仪器的状况下是不行幻想的,阐明那时的地理学家现已很熟练地运用速度乘以时刻等于间隔这个公式,把行星动态的研讨和方位核算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五星占》的成书时代没有精确结论,但依据帛书中“考惠元”、“高皇后元”的明晰留念,可知这卷帛书的誊写时代不会早于汉文帝初年。且据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而《甘石星经》成书的时代为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比国际最早的地理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所以,《五星占》应是现在发现的全国际最早的地理专著了。它的出土还证明,汉初的岁星编年法正是五星占编年法。

《五星占》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地理专著,也是国际上现存最早的地理作品之一。

古代,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无不迷信巫术。殷商时期,人们通过龟甲牛骨上被火烧出来的裂缝的走历来占卜吉凶;而在汉代,以调查天象改动来占测吉凶、趋利避害的占星术非常盛行。《五星占》便是以五星行度的反常和云气星慧的改动来占卜吉凶的法术类帛书。它用整幅丝帛誊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依据观测到的现象,用列表的办法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方位,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集周期的动态。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97厘米,宽93厘米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或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简称“地形图”。绢质,方位上南下北,与今地图相反。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编制最精确的军事地图。所绘主区为汉初长沙国南部8县(道),即今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区域。邻区是汉初南越国的辖地,约适当于今日的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区域。主区部分内容比较具体,邻区内容简略。

此图虽未标明份额尺,但经测算,其主区份额约为1∶180000,适当于汉代的一寸折十里。图上所绘河流骨架、流向及首要曲折等,均和现在地图大体类似,所绘山脉坐落、山体概括、规模及走向也大体正确。这些阐明,它是一幅通过科学丈量、核算而制作的地图。该图详尽的内容、科学的标明办法,都逾越了以往人们对古代地图传统的概念。国际制图学界遍及以为:马王堆汉墓地图是国际地图学史上稀有的瑰宝,具有划时代的含义。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100厘米,宽78厘米

该图绢底彩绘,份额尺为1:80 000—100 000,本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选用红、黑、青三色绘画,出土时颜色艳丽。图中所绘主区坐落今湖南南部宁远九嶷山与南岭之间,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侧重标出9支戎行的驻地、戎行编号、防区界限、军事设施和举动道路。图上标明的三支戎行:周都尉军、徐都尉军、司马得军呈梯形安置。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边注有“甲钩”、“甲英”的当地是戎行武器、粮草的集积地。西汉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向长沙国南部建议进攻,朝廷及长沙国随即派兵征剿。战役持续至文帝初年。该图或许是墓主参与指挥此次征战运用的军事地图。

帛画《车马仪仗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219厘米,宽99厘米

出土时张挂在棺室的西壁。画面是横式构图,内容是车马人物,可分红四个部分。其间画面的左上方有人物两行,上面二行行首绘一巨大的男人,头戴刘氏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朱领白袖黑紫色长袍,腰间佩长剑,右手握剑柄,左手中握有一黑色棍棒,形状、穿着、神态都与同墓出土的“T”形帛画的墓主人一同,因而有或许他便是墓主人。他的足下是一座九级高台,他正在从台的左边向前跋涉,死后两行人物手执戈、盾,都面向墓主人,似是他的卫队。

这幅帛画简直满是武卒、车骑、侍从,联系到墓中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和三十多件武器,可推定墓主人生前是一个重要将领。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两边风平浪静。吕后时,因“禁粤关市铁器”,两方战役对峙。汉文帝上台后,差遣陆贾到南粤去安慰,南粤王赵佗标明“原长为藩臣”。但汉王朝并不定心,为防南粤国侵拢,持续驻有重兵。因而推论,墓主人极或许是驻守在南部边境的长沙国的重要将领。这幅帛画体现的应是墓主人生前一次审阅自己部下的局面。

帛画《扶引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133厘米,宽51厘米

现存最早的彩绘气功扶引练习图。帛上共有44个人物做健身运动的姿势。所绘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姿势动作各异,或坐,或站,或徒手扶引,或持器械发功。31处有文字阐明,各标示称号及功用。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并发明了一套以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办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扶引”办法已适当遍及。到了汉代,扶引疗法又得到进一步开展。华佗吸收前人的成果,加上自己的研讨成果,发明了一套“五禽之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等5种禽兽动作姿势的保健体操。听说其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终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听说,如今撒播的“易筋经”根本动作都能从“扶引图”中找到原型。

“扶引图”实际上的意思便是反映了先期秦汉时期人们的摄生保健思维。摄生保健是一个永久的论题,达官高贵们求仙炼丹的闹剧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都乐此不疲。有“脚都” 之称的长沙也能够说是传承了古人自我保健的知道,长沙人挑选了用足疗的办法来缓解精力压力,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中,就记载了二千多年前关于足疗按摩、导气的办法与内容。

医书《胎产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48厘米,宽34厘米

内容是关于怀孕、胎教和优生的论说。帛书文字部分原无书名,后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收拾小组依据其内容定名为《胎产书》,也有定名为《产书》、《产经》的。它假托禹和幼频两人彼此问答来评论孕胎等问题。至于书中提出的怀孕榜首个月饮食要精巧,不要食辛辣腥臊之物;怀孕第二个月要安静,防止性交,这些知道是契合现代科学观念的。幼频还以为,在月经去尽三天内性交可受孕,榜首天性交得男,第二天性交则得女;怀孕第三个月是要害,胎儿在生长,受母体和外界的影响很大,在这个时期孕妈妈要多见外表正经的正人和王公大人,防止触摸变形怪状的人,不要看沐猴,不要食兔肉。假如想生男孩,就要常弄弓箭和看公马、雄虎;假如想生女孩,就要常佩带簪子、耳环及珠子之类的东西,这就叫作“内象成子”。有的专家以为这好像今日咱们盛行的“胎教”。书中说的孕妈妈应多与“正人王公大人”这类博学、德高、貌伟之人挨近,使自己精力愉悦,其子就或许向着好学、健康、美丽的方向开展,要防止与那些丑恶、低矮的东西触摸,避免发作负面心情。这些尽管带有形而上学的观念,但这却是迄今所看到的现存医学文献中较早关于胎教的记载。书中还记载了逐月养胎法、产后胞衣的处理和掩埋、生男生女的挑选、不孕妈妈女的求子法及产后处理等内容。尽管有些观念夹有不少迷信成分,但瑕不掩瑜,从其择时受孕、胎儿发育、孕期保养及产后保健等方面的论说,不难看出《胎产书》在现代优生学上的价值。

帛书《脉法》马王堆三号汉墓(利豨)

原料:丝帛

尺度:长30.5厘米

帛书《脉法》是古医家教授弟子使用灸法和砭法的一种民间教材。全文仅300余字,出土时已严峻破损,漫漶难识者近对折,帛书收拾小组乃依据原文首句的“以脉法明教下”而命名为《脉法》。这儿所说的“脉”,它既有后世医书中的“经脉”之义,也有血脉(血管)之义。它是现在所见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联系和建立看病取有余而益缺乏的真假补泻概念的古医籍。

帛书《五十二病方》

原料:丝帛

来历: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无缺的古医方专著。全书达一万字,抄写于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之后。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黄褐色,多有破损,合计有462行,它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厚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卷前有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目录之末有“凡五十二”的记载,命名为《五十二病方》。它具体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触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医治医方。在各科疾病的记载中,最多的是外科疾病,比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痔病等等,而妇科疾病则仅有婴儿索痉一个病名。帛书所记的医方中,均以用药为主,包含外用、内服等法,此外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曾经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开展的水平。

“利苍”玉印马王堆二号汉墓(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原料:玉

尺度:高1.5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

“利苍”玉印,方形盠[lí]顶,穿孔,玉呈灰白色,印面雕琢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线条均匀,字作长体横排,整齐娟秀,当是死者的私印。

《史记》记作“利仓”,《汉书》记作黎朱苍,指的都是利苍,阐明二号墓墓主是名人千古的前史人物。利苍,榜首代轪侯。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参与秦末战事、楚汉之争。汉初任长沙国丞相。惠帝时封为轪侯,食邑七百户。封地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一说在今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

“轪侯之印”铜印马王堆二号汉墓(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原料:铜

尺度:高1.4厘米,长2.2厘米,宽2.2厘米

方形,龟纽,有穿孔,印面雕琢阴文篆书“轪侯之印”,方体直排,字体丰满,当是死者所封爵印之冥器。印章原通体鎏金,现已大多掉落。“长沙丞相”印形制与此铜印相同。

刘邦创立汉朝后,论功行赏。原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部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吴氏长沙国辖境,北至今湖北南部,南抵今广东连县,东达今江西鄱阳湖,西与今贵州为邻。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因功受封轪侯,轪侯共传四代,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末代轪侯、东海太守利秩因罪被废。

兰台挥麈[大众号artlch]往期悦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