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姑苏区域考古开掘了一批两汉时期的土墩墓。市考古研究所车亚风从多个汉代土墩墓考古开掘中以为,“汉代土墩墓”指的是以营建汉代墓葬为意图而堆筑土墩并挖坑埋墓的一种墓葬方法,首要散布于太湖流域区域,以随葬釉陶器为基本特征。
姑苏区域的汉代土墩墓有其源头及演化头绪。早在新石器年代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姑苏区域就有在人工堆筑的土台上进行掩埋的风俗,如绰墩遗址、姜里遗址、草鞋山遗址、张陵山遗址、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罗墩遗址、朱墓村遗址等等,都发现有高台墓地。宗教仪规、日子风俗、自然条件等原因,都可能会引起史前文明人类挑选高台墓葬方法。
商代后期,发源于浙西南和闽北的土墩墓被江南区域吸收、学习,西周中期到战国初期,逐步成为江南区域干流的墓葬方法,且不断向长江以北至山东半岛等地传达。
姑苏区域汉代土墩墓散布示意图
汉代土墩墓一般为熟土掩埋,一墩多墓,墓葬开口于地上之上,当土墩内的掩埋空间缺乏时,有的土墩采纳加高的方法,即在原有墓葬上持续堆土,构成墓上叠墓的现象;有的则向土墩的一侧或四周挖坑埋墓封土,与原有土墩组成一个规划更大的土墩。由此可见,汉代土墩墓的呈现,特别是一墩多墓、连续时间长的土墩,是其时的人们聚居一地、聚族而葬的直接成果。
从1956年开端,姑苏区域汉代土墩墓的科学考古正式拉开帷幕。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姑苏区域经考古开掘的汉代土墩约有31个,包括单体墓葬348座。墓葬形制可分为土坑墓、岩坑墓、木椁墓、砖椁墓、砖室墓五大类。在空间散布上,已发现的姑苏区域汉代土墩墓以木渎西部山区、姑苏城区西北部、浒墅关一带为主,尤其是近年来进行考古开掘的木渎古城内的合丰小城,先后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跨过整个西汉时期的土墩墓:D151土墩发现汉墓18座,D152土墩发现汉墓41座,D154土墩发现汉墓16座,D161土墩发现汉墓59座。——这些土墩墓的年代从西汉前期连续到西汉晚期,其年代与数量在整个江南区域都是比较稀有的,并且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木渎古城从春秋至西汉的运用进程。
合丰小城西汉土墩墓
2019年3月,车亚风掌管了朱家庄土墩的开掘作业,朱家庄土墩坐落姑苏市姑苏区朱家庄社区,所在地原有多处显着高出周围地表的土墩,20世纪70年代因制作原姑苏船用机械厂而被一致平坦。
朱家庄土墩
朱家庄土墩底部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7.5米,南北宽25米左右,地层堆积共分4层。土墩内共发现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墓葬56座、灰坑2个,出土各类遗物160余件。
土墩内共发现西汉墓葬18座,分为竖穴土坑木棺墓和木椁墓两类,皆无墓道。墓内葬具和人骨多已腐朽,出土遗物以釉陶器为主,器型首要为壶、瓿、罐及鼎、盒等,还有少数铜镜、铜钱、铁剑等。——朱家庄土墩墓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是汉代聚居而葬之后逐步构成的一个城市布衣公共墓地,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居民、居住地的安稳与连续。
朱家庄土墩M47一椁双棺
朱家庄土墩M44一棺一厢
朱家庄土墩出土的汉釉陶壶
作为江南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姑苏的汉代土墩墓不只具有同年代相邻区域共有的墓葬特征及文明内在,还有本区域较为共同的空间改变要素:姑苏于春秋吴国敞开建城之史,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以吴国故都设吴县,为会稽郡治所;有汉一代,除了西汉初期为诸侯王封地外,吴县先后为会稽郡、吴郡郡治;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姑苏区域发现的汉代土墩墓首要围绕着木渎西部山区、姑苏城区西北部等地会集散布,与其时的聚居地、行政中心相吻合,这些汉代土墩从西部山
=========
原载于 姑苏市考古研究所 大众号
版权归原版权者,本文仅供沟通
如有不妥请奉告将本文删去或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