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帖学四我们各有千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3-11 19:06:42  阅读:1705+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何焯、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咱们”。咱们今日就来看看,这四位咱们的书法作品,怎么再现一个康熙时代的书坛文风,特别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他们在那个时代,对书法时风改变所发生的重要影响。

何焯

义门先生

何焯(1661-1722),字润千,因早年失恃,改字屺瞻,晚号茶仙;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姑苏)。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

何焯少时钝拙,14岁后方奋发攻读,学识大进。焯于考据学颇有造就,年轻时先后拜吴县邵弥、安溪李光地为师,又与太原阎若璩为友,居住阎家,与阎通宵商讨谈论。焯治学严谨,藏书数万卷,凡四部九流,直到杂说小学,无不逐个探究考证,辨明真伪,疏清源流,各作题识。对书坊出书书本的过错、缺漏,字体的正写、俗写,也逐个分辩修订。焯校定两《汉书》、《三国志》,凡谈论人物,必究其家世,明其表里;谈论作业,必晓其始末,尽其改变;点拨时政,必依据国势风俗,析其利害。

焯25岁时以拔贡生进京城,被尚书徐乾学、祭酒翁叔元收为学生。焯品性正直,遇事直言辩正,因此常遭吃醋和中伤,徐乾学也对他渐生反感。焯便上书徐,更求削去学生名义。从此,六次应考被架空。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南巡,访觅逸贤,经宰相李光生引荐,经过考试,被安排在南书房供职,赐为举人。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末取,赐为进士,又选为庶吉士。后于亲王府当侍读,兼任武英殿纂修。

不久,受人诬害被囚,家藏书本被抄。朝廷派人未见任何犯上之语,相反却发现了焯交还吴县知县赠送金钱的信稿,总算发还书本,仅免其官职,仍在武英殿作业,并赞誉他清正廉洁。焯身陷囹圄时,身带着镣铐,仍在朗诵《易经》。

▲何焯楷书《桃花园诗轴》,

纸本,楷书,纵60.4厘米,横33.8厘米。

轴书桃花源诗一首。自题“临湜庵老师法”,湜庵即王遵训,顺治年间进士,康熙间官御史。

此轴书法结体工谨端秀,笔力劲健,布局舒展明亮,深得欧阳询意韵。近人马宗霍曾云:“义门日事点勘,故小真,行书不习而工,较之习而工者为雅。”此作反映出何焯日事点勘誊写所堆集的深沉书法功力。

何焯于62岁时逝世。身后雍正皇帝下诏,复其原官。破例赠予侍读学士,并恩赐金钱,给予立传,回乡治丧,令当地从优抚恤子孙。何焯终身轻资财,重情义,他将产业让给弟兄,并常常接济赤贫的亲戚朋友,对有才学而家境赤贫的学生则供其食宿,有记载的即达400人。生平著有《诗古文集》、《语古斋识小录》、《道古录》、《义门读书记》、《义门先生文集十二卷》、《义门题跋一卷》等。

何焯博览群籍,长於考订。校勘古碑版最精。喜描摹晋、唐法帖,所作真、行书,并入能品。时人以为可与晋唐书法家比美,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咱们。曾受命为康熙皇帝写《四书集注》,刻成木版藏于宫内。宫内书本则大多由焯校勘。雍正皇帝接位前曾嘱焯写《困学记闻》的注解。

▲何焯老杜诗一篇 立轴

▲何焯书法 扇面

▲何焯五律诗轴

笪重光

艺术之道

笪重光(1623-1692),清朝书画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江苏丹徒人作。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御史。以劾明珠去官。工书善画,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咱们。

“坐深春气暖,清音多古言。”

乾隆年间,扬州画家汪士慎赠给来访的京口画家蔡嘉这样的诗句。它蕴含着一个史实:自古以来,维系瓜洲与京口的,向来就不仅仅一叶扁舟,千百年孕育生成的礼乐风仪,早已将这一地域熏拂、灌溉成了一个相关、互动的人文之所,培养出一代代作为传统人文细胞的名人佳作。笪重光当是其间典型的一例,尽管他一度处身于被前史疏忽的状况。

精古文辞,康熙十一年(1672)尝作《仿元人山水》轴,著录于《虚斋名画录》。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书筏》、《画筌》,王翚恽寿平作评注。其人在其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并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风骨棱棱,虽权贵亦惮之。书、画名重一时,书法苏米,笔意洒脱,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咱们。最为王文治所称服。山水得南徐气候,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着有书筏、画筌,曲尽精微,有裨后学。卒年七十。

▲笪重光草书五言诗扇面

事实上,笪氏的艺术开展也依托于这样一种当地文明,北宋的米芾从前是京口文人艺术一个深入的潜台词,由于京口人士信仰这样一段史话,曰:中年的米芾从前临幸此地,而“乐南徐(京口)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这是一个极大的鼓动,他“激发了京江人士对地域景物的无限骄傲”(赵力语)。在如此时态语境中,这就自但是恰当地解说了笪氏书画作品为何多显出对米氏艺境的祖述与漫延。有一种观念以为,笪氏一度的被萧瑟,是因其未能顺合称霸一世的董(其昌)氏艺术之大流。

但笔者私见,真实应予着重的,是后来居强的笪氏后辈村夫王文治,他对重光的倾力宣传,对笪氏艺术价值的再现重生是功不可没的;他再三赞颂:“吾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飘然有凌云之气。国朝善书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数觏见也”;“江上书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恨不得确然指其得笔之根由。然其游丝袅空,萧然自得之处,无所秉承不能独造也”(《快雨堂题跋》)。所论不免玄夸,但也不妨人们去领其妙悟。

▲笪重光书札

于谈论的领域,重光亦有不俗的教授,他金针度人,以实践理性的感悟写下了《书筏》、《画签》二著。得其大体,皆以老子“道”的精华为纲目,着重书画本体在“道”的辨证中所应具有的体现,他将是非、真假、清浑、顺逆、起落、伸屈、照应、转机等一系列敌对的领域,对应到艺术的手法与词汇中加以扩传,而循循善诱乎读者去作逾越凡尘,打破常形的奇思妙想。因此笔者以为,笪氏的艺术与理念依然是妄图在有形与有限中,拓宽与宏扬自在的人生、形象的艺术以及实践的精力。(薛翔)

姜宸英

楷法正宗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

康熙十九年(1680)以布衣荐修明史,分撰刑法志,记叙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参加修纂《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开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曾撰《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康熙三十六年(1697)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其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

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杀,死於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期限弗满,竟挨到蓬头历齿,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有必要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视野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不久康熙得知浙江宁波考生姚观确有文才,下旨开释姜宸英,追回被放逐的李蟠。康熙得知宸英已於狱中自杀,怜惜咨嗟不已。

▲姜宸英《小楷洛神赋册》,纸本,纵24.7cm,横2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小楷书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

此册无详细书写时刻,但从书风估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善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稀少可贵也。”

姜宸英有文名,舆朱彝尊、严绳孙合称“三布衣”,曾参加修纂《明史》,史称为文“姜宸英行书诗轴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交融各家之长,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山水翰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榜首。

惟其书拘束少改变。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杨宾《大瓢偶笔》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格,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籣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

▲姜宸英 临《王圣教序》 册页(15开选3)

汪士鋐

由帖转碑之先声

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长洲(今江苏姑苏)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会元,官中允。书法与姜西溟(宸英)称姜汪。﹝姜宸英﹞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颃张照,诸子莫及。曾题沈凡民印谱自谓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坛、阴符经,友人讥为木板黄庭,因一变学赵得其弱,﹝赵孟頫﹞再变学褚得其瘦。﹝褚遂良﹞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冰颜家庙碑额于壁间,﹝李阳冰﹞观玩摹拟而年月暮年,精进无几。其书能大而不能小,然有奇势,纵横自放,而分间布白,无尺度失。名公卿碑版多出其手。著瘗鹤铭考、秋泉居士集、全秦艺文志。卒年六十六。

▲汪士鋐信札

从《汪士鋐手札》看清初崇董书风之突变

清代前期书坛崇尚董其昌书风的底子原因是,康熙帝喜好董书。科举殿试是由皇帝主考,能写一手皇帝喜爱的书体,在阅卷时确实能占有优势。康熙三十六年(1697)汪士鋐、姜宸英同中进士的那一科当属典型事例,姜宸英久困山林,以“江南布衣”出名,屡试不中,其时现已七十高龄,擅书法,与汪士鋐齐名,时称“姜汪”。姜氏因康熙帝识其书法风格而被特擢一甲第三名(探花)。而汪士鋐举一甲榜首名(状元),此科状元、探花皆其时书坛名家,学董高手,一时传为美谈,并将清初崇董书风面向极致。

▲汪士鋐《东坡评语》轴,纸本,行书,纵91cm,横50.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余谪居黄州,唐林夫以书遗予,云吾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次这以后,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右东坡书唐氏六家书后,汪士鋐。下钤“汪士鋐印”、“退谷”印2方,引首钤“秋泉”印。无鉴藏印。

包世臣还将汪士鋐书列入“佳品上”。其实汪士鋐的书法师承并非董其昌一家,学董仅仅遭到时风左右。在题《沈凡民印谱》中汪氏自述其学书进程云:“初学《停云馆》《麻姑仙壇》《阴符经》。入都后,友人陶子师讥为木板《黄庭》,因一变学赵,得其弱;再变学褚,得其瘦。晚年尚慕篆、隶,时悬阳冰《颜家庙碑》额於壁间,观玩摹拟。”作为帖派嫡派的汪氏,晚年却尚慕篆、隶,书法观念开端逐步转向碑派,在董风充满的其时确属可贵的新声。

▲汪士鋐 《节临兰亭序》立轴(1713年作)

再从汪士鋐的学术布景来看,这一改变并非偶尔。汪氏生平作品甚富,尤勤于考古,曾著《瘗鹤铭考》。《鹤铭》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壁,其书被誉为“神仙之迹”。因以干支编年且撰书人仅具字号,故其作者与镌刻时代向来议论纷纷,大体在晋唐之间,而以南朝梁说较为通行。此铭尝崩入江中,人鲜有知者。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原姑苏知府陈鹏年与汪士鋐等命工起残石于江中,剔垢得铭文八十六字,其间九字残损。残石经组合复位,于焦山定慧寺大殿左边建亭储之。汪氏所著《瘗鹤铭考》即以鹏年所出石本为图,列诸卷首,备采昔人之论,并引张弨《瘗鹤铭辨》折衷之,网罗汇考颇称翔实。碑派书法经典--《鹤铭》的前期研讨作品竟出自一位帖派榜样之手,正阐明清初书法由帖学转入碑学之进程是突变而非剧变。

▲汪士鋐 书法 立轴 水墨绢本

今上海图书馆举行明清名家手稿展览,出示收藏《汪士鋐致勉斋书札》一通,内容触及借阅《鹤铭》善本之事。这以后有张廷济跋语:“陈沧洲(鹏年)太守出《鹤铭》于水,退谷(汪士鋐)同襄其事,此札盖在是时。”此札书法虽无法脱节董氏藩篱,但却蕴藏着帖派向碑派突变的思路,还承载着一段《鹤铭》工作美谈,可谓集数美于一札,眼福!(仲威)

▲汪士鋐 行楷四言联

▲汪士鋐 行书诗 立轴

▲汪士鋐 行书五言诗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一切

为传达而发,若侵权请联络后台删去

文中观念不代表本号态度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