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正人品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3-04 01:24:01  阅读:2273+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孔子说:“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便是心肠光明正大,没有不可告人的浑浊之事,故心安理得。小人心怀鬼胎,故忐忑不安。孔子未明言“诚”,但常言“直”与“信”,皆与“诚”附近。直便是真率坦白、秉公行事。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又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贤臣必直,能得民心,且可校对佞臣(枉者)之失。孔子对立以怨报怨,也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建议以直报怨,即直道而行,不去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损伤。至于以德报怨,往往是少量宗教家所为,意图是想用恩义来感染作恶者,一般人难以做到。

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中的“信”便是守许诺、言行一致的意思。

《易传·白话》云:“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笃。”

孟子讲“诚”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与伪相对,与妄相反,是实在、有信、心口如一、不虚假、不欺骗,做性情中人。孟子初次将“诚”提升到天道性命的高度,以为六合万物的存在和改变是实在无妄的,只要人类社会才会呈现伪诈现象,但文明要求人道效法天道,回归真挚无妄,即“反身而诚”上来。本身不诚就无法感动别人,故说:“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他进一步指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万物之道都能在自己身上有体现,物我相通,故应仁民爱物,以此为精力享用。有诚才有真仁真义,无诚必是假装好人。

在先秦时期,建立起体系“诚”的哲学的作品是《中庸》,其作者像是孟子后学。《中庸》论“诚”,有深度、有高度。榜首,提出“不诚无物”“诚恳不息”“不息则久”。这是天道规则,假象终将幻灭。第二,指出人道之诚有两种:一种是圣贤能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这便是“自诚明,谓之性”;一般人则须修道以教之,明善以导之,这便是“自明诚,谓之教”。具体说来,要“择善而顽固”“博学之,详细询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第三,阐明诚的方针是“成己成物”。其公式是:诚恳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六合之化育。第四,指明诚恳的位置和作用在于“唯全国诚恳,为能经纶全国之大经,立全国之大本,知六合之化育”。便是说,有诚恳之人,才干建立国家开展的大经大本,推进万物健康有序开展,发明文明的新高度。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 译注

总归,正人坦白,做人干事方面:一要做实在人,不做两面人、不戴假面具日子;二要待人以诚,说真话,做真事,不随俗应酬;三要信实牢靠,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四要执着专精,坚韧不拔,不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五要知错必改,不粉饰、不推诿,自觉承当职责。

坦白正人是真人,并不是完人,其性情坦率,优缺点皆暴露在外,别人不用揣度捉摸、不用防备警戒,其思维观点鲜明有特性,却不自以为齐备,乐意参加百家争鸣,一起讨论真理。当然,坦白并不代表口无遮拦、随意胡说,而要适时而说、因事而说,凡说必发自内心、有利社会。现代人讲隐私权,应予以尊重,不探问别人隐私,也不处处倾诉自己的隐私,防止给别人添乱。

《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精诚执着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席方平》,虽是文学故事,却在道理上体现了人世的善恶之争、讴歌了作者心中真正人的刚直执着、抨击了其时官场的漆黑残酷,阐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很有警世含义。

《聊斋故事之席方平》,1982年天津公民美术出书社出书,孟庆江绘封面

故事说,席方平之父席廉开罪里中富户羊某,羊某先死,数年后席廉病重垂危,对家人说,羊某在阴间贿赂官吏拷打他。所以全身赤肿,呼号而死。席方平是大孝子,不甘心其父“见凌于强鬼”,决计“赴地下,代伸冤气”,所以不食不言,似呆痴,实则魂灵出窍,到阴间去了。他探问并进入城邑,在狱中见到父亲,其状惨烈,并倾诉“狱吏悉受贼嘱,日夜榜掠,胫股糟蹋甚矣”。

席方平怒,挥笔写成状子,到城隍衙门喊冤投诉。城隍衙门因为接受了羊某的贿赂,说席告无据,不予受理。席方平愤而行百里,到郡司告状。郡司延迟半月后才许见,不由分说,给席方平打板子,并把状子批回城隍重审。

城隍把席方平拘禁起来,又派衙役将他押解回家。待役脱离后,席方平又跑到冥王府告状,“诉郡邑之酷贪”,冥王找两方对质。此刻城隍与郡司派亲信私自与席方平做买卖,以千金要席撤诉,而席不听。

店家对席方平说,官府求和,你却不从,传闻他们都有密信送来冥王府,你的事怕麻烦了。接着冥王升堂,“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方平大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挖苦冥王纳贿而冤己。冥王更怒,命两鬼揪席坐火床,“骨血焦黑,苦不得死”。冥王问席方平:“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

《聊斋志异故事选:席方平》,山东公民美术出书社1981年出书,展之余绘

在锯齿由顶向下拉到胸时,“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席方平被锯开,后又合上。“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席方平见状知此处不能申冤,假称不再诉讼,冥王命送还阳界。“席念阴曹之愚昧尤甚于阳世”,想到有灌口二郎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回身而走,却被二隶发现押回冥王府。

冥王乡民席方平,你父之冤已伸,已往生富有之家,我把你送回,给你“千金之产,期颐(百岁)之寿”,冥王用假言和富寿来感动席方平,防止他再四处告状。二鬼押席方平至一人家,趁其不备,将其推入门中,“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却初心不泯,不乳三日而死。其魂总算遇到二郎神,二郎神用槛车将冥王、郡司、城隍押来当堂对质,“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

二郎神在判词中,严峻责怪冥王“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砺,研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蚕食鱼,鱼食虾,蛟蚁之微生可悯”,当自作自受。而城隍、郡司“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让其托生为畜生。其他隶役与羊某皆受处分。二郎神“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三十六年)’”。后来席家过上了充足康寿的日子。

蒲松龄在此篇后“异史氏曰”中赞赏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席生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为父申冤,出生入死,义不容辞,受尽苦难而不改其志,酷刑威逼皆无动于衷。其精诚不只令冥间贪腐官吏忧虑,乃至感动了有良知的鬼吏,并私自供给协助,总算使正义得到蔓延,伪正人遭到报应。

电影《席方平》剧照

这个故事乡民世人,坦白的正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诗句)般坚持到底的精力,如此,才干战胜人生种种苦难波折,完成自己向善求义的价值寻求。至于所定方针能否完成,除了主观努力,还要有必要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客观作用)罢了。故事中的成果,目的作者抱负的寄予,在清代帝制社会,准则性漆黑是无法消除的,但正人不能苟全性命,要为抱负而奋斗终生。

(本文选自《正人品格六讲》,标题为修改所拟)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