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底层】“葫芦村”里话小康
新华社太原1月23日电(记者赵东辉、魏飚)鼠年新春接近的太行山区,厚厚的一层积雪没能拖住李换芝的脚步。这位53岁的农村妇女迈着高频小碎步,从镇上赶到石泉村。三四公里的旅程,李换芝走了约一个钟头,她特地为“葫芦”而来。
这个时节,大多数乡民本来在家“猫冬”等着新年。但是,皑皑白雪掩盖的石泉村,却是一番炽热现象:装着红灯笼的皮卡在村里行进,乡民们架起扶梯把红灯笼挂上树梢,镂空的、烫画的、手绘的葫芦灯,一串串摆放在进村的大路上。
“曾经腊月底乡民都来镇上赶集,现在镇上的人也来这儿挣‘葫芦’钱。石泉村年三十晚上就被葫芦灯照得亮堂堂的。”李换芝说,石泉是有名的“葫芦村”。她从事制灯接线的作业,一天能挣100元。
石泉村坐落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村落。年月流通,古村因葫芦而重生。
“山头走路鞋头湿”,这是村里的一句谚语。这儿有着丰厚的泉流资源,20世纪50年代村里就建起了水库。但说起为何要种葫芦,还要从村里“看不见的水葫芦”说起。
故事得从返乡致富带头人彭连根最初。2015年4月,彭连根呼应镇里招商引资召唤,看中了这片水域,揣摩怎么开发。当翻阅地形图时,他突然发现水库像个葫芦。葫芦谐音福禄、护禄,彭连根决议把夸姣的涵义变成实际。经过约请农业栽培专家实地考察,并经过多项目标评测,石泉村不只适合栽培葫芦,并且适合优秀葫芦种类的成长。
“水葫芦”变成了真葫芦。彭连根随后流通土地1000多亩打造葫芦栽培基地和葫芦农庄。种了几百年的玉米,石泉村的土地上头一次种上了葫芦。
普普通通的葫芦在彭连根眼里便是个“宝葫芦”。看葫芦,吃葫芦,赏葫芦……从食材葫芦到艺术葫芦,石泉村的葫芦拉出了一条长长的产品线。
“葫芦不做任何加工,每亩就可完成产量1.5万余元,2017年,咱们栽培的120亩葫芦完成产量180多万元。而葫芦假如经过工艺大师的加工制造,附加值将添加10到20倍。”彭连根说,2018年新年,石泉村举办了葫芦灯展,有13万人前来观赏,第二年看灯展的人达到了15万。
葫芦给乡民带来了真金白银。丰宜镇党委书记焦彦飞说,石泉村均匀每天吸收邻近村子六七十人来打工。赶上新年灯展、夏日旅行顶峰,葫芦农庄能招引二三百人。
在石泉村,不在葫芦农庄打工、不参加葫芦栽培也能尝到甜头。凭仗两年的灯展人气,郗建春家的小米、土鸡蛋,每年能卖一万多元。
石泉村村支书李文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248户、771人,2019年人均年收入1.2万元,比较两年前进步2000元。上一年1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除了已有保证方针外,葫芦成为石泉村脱贫增收的主渠道。现在我们的日子变宽余了,不少家里还有了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
葫芦还把一些特困乡民的日子“稳住了”。几年前,乡民郗广听的儿子患上了稀有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全身瘫痪,离不开人照料。他不得不抛弃原先在百公里外一家煤矿的作业,和妻子一同照料儿子。2018年,郗广听开端在葫芦农庄当水库巡查员,一年收入1.8万元,既有了安稳作业还照料了家。更令他快乐的是,现在儿子在精心照料下四肢能够细微活动了。
黄昏时分,乡民郗冯拴正在村口装置进村门闸。“曾经姑娘都不想嫁的村子,现在有名了,来的人也多了。”郗冯拴说,“进村要装门、收门票,这在曾经哪敢想啊。”
谈笑间,进村门闸现已装置好了。
“你们村里有名气呀!”邻近的洼沟村一位来打工的乡民说。
“那当然啦!”郗冯拴挺直了腰板,嗓门也高了起来,“俺们仍是3A级村庄旅行示范村哩。”
“一年种田加上葫芦农庄打工能挣5万多元。不愁吃穿,手头宽余。”郗冯拴觉得,现在的日子便是小康了。
新的一年,彭连根盘算着持续扩展栽培面积,深挖葫芦产业链。
暮色下,葫芦农庄商铺的各式葫芦已全部露脸,预备迎来大年初一开端的客流顶峰。窗外,葫芦灯现已点亮,灯火照映下的一个个葫芦金光闪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