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 —1322年7月30日[1]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2]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闻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后代;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慰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欣赏其才貌,两年下一任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实录》。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才学过人,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果最高,创始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我们”。
元 赵孟頫 将军打猎图
赵孟頫力追晋唐和北宋面貌,其适意重彩人物鞍马, 取唐人风仪, 法度谨慎, 风格古拙。此作绘一执弓荷箭蒙古将军策马而行,似在打猎。画面用线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人物、鞍马别离施以不同色彩,丰厚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密,色彩浓润,风格新鲜秀美。马的结构除了线条之外,首要运用烘托的办法,承继了唐代的鞍马画风。画上有鲜于枢题诗一首,书法精绝。
元 赵孟頫 白鹦鹉图
赵孟頫有着深沉的学养和功力,不只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建议,而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相结合,再融以“师法天然”,就此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我国绘画史上的位置。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但元今后的绘画意趣则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适意上。而这之间,赵孟頫起到了桥梁效果。元曾经的文人画运动首要体现为理论上的预备,元今后的文人画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渐成为画坛的干流。而引发这个改变的人物便是赵孟頫。
赵孟頫在人物、山水、花鸟、竹石、马兽诸画科皆有成果,并全面实践他的文人画建议。其花鸟画相对较为工巧,曾画过杏花、葵花、秋菊、梅花、鸳鸯、游鱼等,但传世的并不多见。
此图像一只戴胜鸟栖于幽篁之上。戴胜鸟以适意的方法绘成,勾染结合,部分运用丝毛法。其色彩以淡墨色为主,背部罩以淡赭黄,部分重色的翎毛染以花青。整只鸟羽毛丰满,神采飞扬。鸟后的竹枝及竹叶均以双钩画成。用笔密而不乱,工中带写;笔法精美而赋有改变,颇见功力。竹枝挺秀繁密,笔笔见力,赋有弹性。整幅画笔法整齐详尽,画风谨慎细腻,工而不艳,细而不拘,既无南宋花鸟画的淡雅之弊,又无北宋以来士夫画逸翰墨戏之陋。赵孟頫在着重文人画重神态的一起,又抛弃了文人画忽视形象的游戏情绪,充沛展现了其艺术寻求。
—————————————————————————————
明· 唐伯虎行书《七言绝句四条屏》
杏花春雨晚晴天.篙檝冲烟放钓船。恰有一壶寒食酒.却邀同局话新年。吴郡唐寅。
俯看流泉仰看松,泉声松韵合笙镛。怎么不把瑶琴和,为是今无人姓钟。唐寅。
翁乎家在水云居,不弄纶竿便读书。四海五湖风月好,狷介谁是笠蓑渔。吴郡唐寅。
清驴仙客到诗家,会赏临溪好杏花。山佃驮柴出换酒,邻翁陪坐自捞虾。唐寅。
——————————————————————————————————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本籍姑苏。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明显,后旅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书七言诗轴
释文:
日落西南澹有星,暮山红影数堆青。
故人访我荒寒寺,苦茗唠嗑破草亭。
应庐更无官里仆,插花聊借酒家瓶。
赠言落落清多么,直是疏梅老更馨。
小诗奉和药溪社长兄先生
板桥弟郑燮
——————————————————————
每天更新的“中外绘画艺术”,微信大众号:huaxia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