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可以做这些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10 17:54:00  阅读:1434+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中秋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体系中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风俗节日。中秋节最中心的来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崇奉衍变而来的敬月风俗,以及撒播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陈旧的六合人和的哲学考虑,蕴含着华夏后代生生不息的敬月崇奉。《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周礼》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仅仅单纯的月令时刻,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今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夸姣传说,还有月饼来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夸姣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厚了中秋节的文明内在。

阖府团圆“斋月供”

盛行在吴地的中秋“斋月供”风俗,是“祭月”的别称。祭拜月神(民间也叫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曾经在中秋节时占有极为重要的方位。明清今后,人们中秋祭月时名利要素渐增,在祭拜时请求的是一些老百姓期望的发财安全、身体健康一类。吴地八月十五晚上,醉美中秋月,家家户户都会朝月出的方向,在天井或宅院里搭起神台、摆好瓶花、香案、焚香点烛,设下供案,陈设一些应时的瓜果,再加上清茶、素油、月饼、糖块等祭品,等月亮升起,考究一点的还特别用江南“水八仙”供月,例如,供上“后代藕”(带有巨细分枝的莲藕,涵义百口相聚、后代连绵、兴旺发达等夸姣祝福)、“和合莲”(籽粒丰满、没有缺失的莲蓬,涵义吉祥满意)、糖芋艿、红菱、芡实(俗称鸡头米),还有石榴、栗子、团子等。当然,家家户户供上月饼也是有必要的。华夏祭礼考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要害是向月神示敬,气候要素不是要害。中秋无月乃至下雨,都能够祭月。但凡月光能照耀之处,都能够举办,如遇阴天,能够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晚清上海人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有竹枝词云:“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霁远眸。宅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生动地描绘了老上海“斋月宫”的生动情形。祭祀典礼结束后,就将各种供品撤去,将莲藕瓜果等分予世人,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同赏月吃月饼。富裕一点的人家,再斟上一杯酒,许下对未来的夸姣祝福,显得吉祥而惬意。阖府团圆祭“斋月供”的一同,一家人在一同谈笑自若,还会饶有兴致地打赌猜测来年元宵节的气候,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之句。当然,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会借斋月供时,在宅院里或家门口陈设一些博古的小工艺品,如盘、盆、台、桌、博具乐器、仪仗之物等,既是置放祭月供品所需,小小地显摆一下自家实力。

焚月光纸和烧香斗

月光纸,其实是由前期纯道教颜色的以太阴星君为主的月神演化成为佛、道、儒融合的月光菩萨、太阴星君与捣药玉兔同框的尘俗纸质画象。北方人称为“月光马儿”,也有被称为“兔儿爷马”、“月宫马”,“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云:“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美,富丽堂皇,商店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同时焚之。”吴地江南人称之为“月光纸”,在家人一同举办祭月典礼时,家中妇女们设下香案、摆供生果、点烛、焚香、行礼、祭月、拜月结束,与事前准备好的千张纸钱、金银元宝等一同燃烧恭顺送走。这个风俗谓之“焚月光纸”,祭拜月神,祛邪祈福。

与此一同,江南吴地还有“烧香斗”的风俗,烧香斗,也叫“烧斗香”,便是用细香做成的形状似斗的香。中秋“烧斗香”是上海及江南地区中秋节最热烈和盛大的典礼。香斗一般是由香烛店制造的,形状四方似斗,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楼阁等图像,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五颜六色旗旌等装修,“斗香”扎成三层,香摆放规整,每层还插上小红旗,扎好后看起来很壮丽。烧香斗,有为家人科举夺冠祈福之意。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卷烟。”说的便是这种情形。

“踏月”之夜走三桥

在江南水乡,中秋夜水中看月,也是中秋节之夜的风俗活动之一。姑苏有“石湖看串月”,老上海有“石梁夜月”,毫无例外地成为江南中秋夜的保留节目。老上海的“陆家桥”,指的是明代弘治年间进士陆深捐资制作的石桥,又叫做“万云桥”、“学士桥”,桥身高二十四级,有环洞三只,中秋夜月影斜穿环洞投到水面被叫做“串月”,成为一处胜景,招引了大批的市民驻足观看。姑苏的“石湖看串月”,也是指月亮偏西时洒下的光芒透过了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能够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为了看这一年一度的胜景,大批游客近悦远来,租船、占方位,等候“串月”的呈现。“夜半潮声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

老上海中秋节之夜还盛行“踏月”之俗,踏月,也叫“走月亮”、“走百病”。王韬《瀛壖杂志》说:“夜间妇女盛妆出游,相互往还,或随喜园亭,人静深宵,犹婆娑月下,谓之‘踏月’”;宝山人周兆鱼《潜溪杂咏》也写到:“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涴藉丝裙。”看来,走月亮是女子中秋之夜的保留节目了。姑苏的同里古镇,必定要走太平桥、吉祥桥和长庆桥三桥,由于它有这样的涵义,民众俗信通过走月亮的方法能够除病延年。清袁学澜有《姑苏竹枝词》专为描述这一风俗:“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夜空晴朗,通过精心装扮的妇女们一道出门,迎着染桂花香的秋风静静向月亮女神倾吐愿望,这种风俗便是在今日也很有诗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