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大山里年味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3 19:22:21  阅读:8031+ 来源:自媒体 作者:人民网

原标题:贵州习水:大山里 年味“浓”

彭超怀(右二)表演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李宇 摄

从习水县城出发,一路奔驰90多公里,再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前行,记者来到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南天门村。隆冬时节,这里的天黑的更早了些。吃罢晚饭,彭超怀和丈夫带着孙子孙女,往组里“文化大院”赶去。明天,组里要举行迎新年表演,作为演出的一员,彭超怀要赶去参加排练,免得演出时出岔子。

彭超怀口中的文化大院,是由3块不大的院坝组成,在临时作为舞台的那块院坝上,已经有几个村里的妇女排练了许久。跳花灯、打腰鼓、扭秧歌......到了院前,彭超怀小跑到屋里拿起道具,和她的“姐妹们”一起排练了起来;不少村民在一旁看着,并不时“指点”两句。

南天门村3组文化大院一角。李宇 摄

1月12日,南天门村5组的文化大院格外热闹,村民们坐在院坝上,三言两语的交谈着,言语中尽是对演出的期待。下午2点,演出正式开始,舞台上,彭超怀和她的“姐妹们”穿着服装,和着音乐,尽情演出;舞台下,村民们或站或坐,演到高兴处,大家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欢笑声更是不曾间断。

在南天门村5组的演出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几里地外的南天门村3组也在进行着类似的演出。与5组相比,这里的文化大院同样人声鼎沸,热闹不已,只是节目稍许不同,两边仿佛是在较劲儿。

村民观看表演。李宇 摄

为什么两边会同时开展一样的活动?作为帮扶干部的习水县宣传部副部长罗吉宇和记者说,“原本是要一起做的,但两边都有自己的文化大院,谁也不让谁,这才都做了这个活动。”

为何需要建设“文化大院”?罗吉宇介绍,受交通等因素显示,南天门村曾经是贫困村,2017年,南天门村整体达到脱贫标准。为了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去年9月,罗志宇、县委宣传部和当地干群一起,计划在南天门村7个村民组都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大院,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

村民观看表演。李宇 摄

打造文化大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对于一个刚脱贫的村子来说,着实负担不起。为了减少相关成本,帮扶干部和村民们一同出力:没有栅栏,大家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栅栏;没有装饰物,当地教师和村民便用画笔在墙上画出一幅幅图案。

罗吉宇表示,为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新时代乡村文化大院,村民们无偿拿出土地且投力投劳修建小广场,打工回家休假的李波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参与其中,村民简军主动发挥特长为村彩绘文化墙,家家户户主动拿出老物件,穆国书搬走寿材让出房间作活动室……帮扶干部带头,队长来了,男女老少都来了,现场火热的劳动场景着实令人感动!

村民万成祥在文化大院跳舞。李宇 摄

“假如没有文化大院,村子不会这么热闹的。”彭超怀对文化大院盼望已久。此前,彭超怀每天晚饭过后就在家里坐着,而现在,她每天晚上都要到文化大院里唱唱歌、跳跳舞,直到尽兴才归。同样的事也在另一边发生着:3组的演出现场,69岁村民万车祥两手拿着红绸缎,在队伍中跳起了舞,“假如没有文化大院,我才拉不下脸在大家面前唱歌跳舞。”

村民观看演出。李宇 摄

“今年的南天门比以往都更幸福。”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村支书兼村主任涂金宇对村子的变化满心欢喜。如今,南天门村不仅摘了贫困帽,7个村民组的文化大院已经有两个建设完毕,其余将于今年建成,届时,村民能够最终靠文化大院开展各式活动,逐步的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化。

南天门村村民用木板自制的村民文明守则。李宇 摄

南天门村只是习水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一个试点。罗吉宇表示,习水在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中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未来,习水将把文化大院这一模式向全县推广。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