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米的高压塔上目睹同事掉下来,大凉山里爸爸勤劳撑起一个家
▲45岁的张应红
提起2005年在甘肃高压塔上工作的场景,张应红至今都心有余悸,塔上下来的时候他说,他的手一直都在抖。
那天做高压线,一个24岁的小伙子仗着技术好,即使张应红提醒了好几次都没有系安全带。
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小伙子掉下去的时候,张应红随即大喊抱住杆子,“和电视上一样,人被弹起后口吐鲜血有一米多高。”其他同事都在塔上吓得没敢动,当然也包括张应红。
在张应红的记忆中,自从在高压塔上工作,他眼睁睁看见过五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危险充斥着敏感的神经,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份工作背后的收入,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三个孩子求学的费用。“我也摔下来过,幸亏保险带吊住了。”
两个女儿读高中,儿子开学就读大三了。今年已经45岁的张应红,从16岁就开始打工,成家后靠勤劳撑起一个家,这样的故事,在大山里应该不仅仅是发生在张家的个例。
大山里
▲依山傍水这里是德昌县宽裕镇裕民村宋家湾三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宽裕镇裕民村宋家湾三组,张应红的家就在这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里。
路边的新房子是2014年盖的,只是还没有添置新的家具,不免给人空荡荡的感觉。毕竟张应红现在要供三个孩子读书,每个月他给孩子们的生活费加起来有3000元,“好在三个孩子从来不乱花钱的。”
八月绿油油的水稻正飘香,这里早晚温差大,平均也就是20多度,整个夏季都很凉爽,冬季也不会很冷,依山傍水,应该说宽裕镇是个宜居的好地方。
▲张应红和妻子徐明春
屋内被关起来的土狗听见动静,或者见陌生人就会狂吠。
从屋里出来的时候,张应红时不时咳了几声,这两三年他的咽炎比较严重,一直在吃中药进行调理,所以也就只能在家门口附近做水电的零活来维持家用。至于为什么会得咽炎,张应红只能解释为自己曾经的工作环境。
妻子徐明春在家务农种地,还要照顾家里79岁的老人,所以对张应红来说这两三年应该是家里经济最紧张的时候。
瘦瘦高高,黝黑是山里人最典型的肤色,聊起天来,淳朴的张应红还是很乐观的。
16岁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了,做高压线工作的时候,张应红也是全国各地哪里有活儿就往哪里跑,最远的时候他去过新疆。“太危险了”这是这份工作给他的最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2012年张应红改行做了水电。
只是跟着师傅做了两次水电的活儿,张应红就学会了如何看图纸,如何具体操作,几次摸索后他的熟练程度竟然超过了当时教他的师傅。
婚后,张应红和妻子一起努力撑起一个家,三个孩子更是懂事听话,孩子们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烧水、做饭、洗衣服,尽管不会炒菜,但是忙了一天的张应红夫妇每次回到家,米饭就已经蒸好了。“衣服不管能不能洗干净,都是让孩子们自己洗的。”
▲张应红的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是双胞胎
张应红记得大儿子暑假曾跟他在工地上干过小工,那次打工经历,让儿子来说体会到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字“累”。
家里主要靠丈夫打工,妻子徐明春在家种玉米、豌豆、桑葚,一共三亩多地,还养了鸡鸭猪等一些牲畜,并且照顾79岁的老人,日子在平淡中却也有着她很容易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前几日,村里有人结婚,整个生产队的人都去道贺,一共摆了30余桌。徐明春想过等儿子结婚的时候,或许也是这样热闹的场面。
▲平时的茨达河是清澈无比的
茨达河水从村前蜿蜒流过,正碰上雨季汛期,原本清澈无比的河水,加上上游正在挖泥,俨然变成了一条不小的红河水。午后三点,张应红要带三个放暑假的孩子,趟过河水去山里面捡蘑菇。
90年代初期,山里人伐木导致植被大面积破坏,后来为了保护生态政府采取了封山禁止伐木的措施,山上的植被才逐渐恢复起来。
边走,张应红和几个孩子们有说有笑,这种朴实温暖的亲情,像极了影视剧中的纯美画面。
▲鸡枞
穿过一片松林,红土地上的松针下,就会藏着很多蘑菇,当然不是所有的野生菌都能食用,张应红带孩子们找的,是在当地很有名的一种叫鸡枞的野生菌。张应红说,这种美味菌营养价值百科极高,而人工又无法种植,说来奇怪,常常在白蚁出现的地方会找到这种菌类。
这几年因为身体原因,张应红外出打工的次数减少了,所以暑假的时候他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上山。
路过一株河麻,大儿子提醒着别碰植物的叶子,这种东西粘在身上是很痒的。“我们村里流行过一个笑话,有人上山大便忘带纸,随手摘了一个这个叶子用……”对于没有描述的部分,在大家的哈哈笑声中,脑补了一个忍俊不禁的场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