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物 | 城市困难员工:“我家女儿叫嫣然”
“李——嫣——然,这是您女儿?”
“是啊,我家女儿叫嫣然!42岁那年,命运对我嫣然一笑,姓名就这么起的……”聊到女儿,李海涛高兴肠一挥手笑起来,周围的人也被瞬间感染了。
本年46岁的李海涛,是兰州新华印刷厂制版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一位典型的城市困难员工。不翻开他的“家庭账本”,你不知道他的日子有多难,可是,听他婉转叙述日子中的点点滴滴,你又会为他斗争的脚步所牵动,是什么让他面临人生波折可以风雨兼程,又是什么让他追梦未来也能义无反顾?
1月6日,小寒。2020年的第一场瑞雪喜降兰州,《工人日报》记者沿着这座城市的南山路从西向东行走,和当地的工会干部一道,造访了6位城市困难员工,倾听他们的故事。
坐落兰州市七里河区硷沟沿的兰州新华印刷厂,是一家有着70多年前史的老企业,包袱重、效益低、困难员工多。
“我现在拿到手的薪酬不到3000元,每月还1000多元的房贷,儿子念大学1年需求八千到1万元的日子费,女儿嫣然上一年开端上幼儿园了,一年也有8000元的膏火……”李海涛平静地叙述着自己的日子“账本”,令人心头一沉。
原本不宽余的李海涛一家,在2016年“添喜”,跟着女儿的到来,日子愈加窘迫,但聊起来,他说的却是自己的种种“走运”——“企业2017年赶了末班车,给员工盖了经适房,我才贷了十几万就住上了90多平米的新房子,周围商品房怎样也得上百万;40多岁了还赶上‘铺开二胎’的好方针,我现在有儿有女,儿子都大三了,眼瞅着能上班赚钱了……”
和李海涛坐在一同的刘正财本年55岁、史卫49岁,两位也都是困难员工。史卫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现已严峻影响到双眼视力,本来在制版车间,后来由于看什么都含糊,就调整了岗位。他的妻子,近几年也由于患病导致听力受影响,当面说话,她听一句、漏一句,在外打零工的活也只能辞了。
年逾半百,人生过半,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患病,这好像成了这批困难员工的一同阅历。但老哥几个坐一同,没有谁“吐槽”人生困难,说的满是高兴思,孩子念书有多好、妻子吃什么药特收效、春节家里要来什么亲属……好像日子从没有亏负他们。
聊到企业的出产,悲天悯人每年春秋两季最忙的几个月,为确保全省300多万中小学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印刷使命,接连加班加点的出产场景,咱们就感到特别起劲。刘正财说:“再苦再难咱们都是新华印厂的人!”
“咱们是老厂,员工对企业特别有爱情。”魏亚军是新华印厂的工会副主席,从2008年开端,陆陆续续协助过200多名困难员工走出窘境,逢年过节有慰劳、子女考上大学还有金秋助学,“这些帮扶救助,有时候很菲薄,但总能给员工送去期望。”
和新华印厂的几位困难员工比较,兰州西城药业的司机汪作成,住宅更困难一些。沿着兰州华林山的山坡小道,走到一处被他称为“山嘴子”的当地,半山腰的一间七八平米的矮房便是他的家。妻子终年患病,刚刚手术出院,由于没有医保,又自付了上万元,日子好像“落井下石”。
工人日报记者在汪作成家中采访。
但走进他的小屋,一点点感觉不到“磨难”的滋味,家里生了煤炉,却把遍地擦得干干净净不染尘埃,床头边的小桌上硬挤进去一个小鱼缸,小水灯照着三条小锦鲤游来游去。“我上班一走,家里老婆养病,看看鱼就不孤寂喽”,汪作成憨笑着说。
西城药业虽是一家非公有制企业,但很早就成立了党委和工会组织,党工主任郭建军说:“老汪是公司最困难的3名员工之一,家有白叟、妻子、孩子,上学的、患病的,全赖他一人薪酬。”
妻子要出门找作业,老汪坚决不让,他的理由是“你身体欠好,外出上班我得操心,操心你、我就不能安心开车”。他2013年末接的小微货,现在跑了21万多公里,一年均匀4万公里,每天早上跨过黄河装一车药品,然后在城区跑100多公里,这一小箱、那一小包,挨家挨户送货收款,没一点过失。2019年12月31日,企业开年会,把他请上领奖台,颁发了“最佳忠实奖”,奖了2000元现金,悲天悯人这儿他激动地不得了。当然,眼下最高兴的事,是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还考了教师资格证,“我都想好了,能当教师,孩子去哪里都可以。”
一个城市、一个企业总会为一份感动终身铭记。2008年1月27日早上7点,兰州公交车司机葛军和出车时忽然猝死在驾驭途中。33岁的他,在生命最终一刻踩稳刹车,确保了乘客与行人安全。逝世后,留下妻子康逢琴和8岁儿子与3岁的女儿。12年曩昔,兰州公交集团和兰州市总工会一向关怀着康逢琴一家的日子,组织她在客运队做调度,各种救助和慰劳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
“现在,儿子在北京念大三了,寒假找了份作业挣点钱春节前就回来,女儿本年念高一了;这些年要是没有企业和工会的协助,咱们一家人真挺不过来。”在兰州公交集团第六客运公司的调度室,记者注意到在康逢琴的作业台上规整码放着各式作业本、钥匙、公交卡之类的杂物,问询之后知道,本来这都是乘客不小心遗失在车厢里的物品,“司机捡到了都交到我这儿保管,有乘客找来就领走了”。
失物招领,看似简略,但贵在终年坚持,阅历过人生崎岖的康逢琴在每天保管、偿还的无数次重复中,传递着人世的温暖与安慰。
“出事那年,她才22岁,太惋惜了!”6年前,刚刚参加作业不久的吴珊,在二七六五工厂门前遭受事故,不幸成为这个城市意外致困最年青的员工,从此企业工会的杨兵、高新伟和兰州科教交邮工会的宁慧兰就成了她家里的常客。
出院后,吴珊成了“植物人”,整整躺在床上插了3年胃管。父亲吴岩也是企业的老工人,早早退休给女儿当护工、做保姆,每天做十几个小时的康复训练,从上一年起,吴珊开端能坐在轮椅上了,也能咿咿呀呀的说出几个简略的词汇。宁慧兰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观!父爱的奇观!”
吴珊和父亲吴岩在家中承受记者正常采访。
“我要感谢党委政府,感谢企业感谢工会,感谢街道社区和亲属朋友们给我女儿第2次生命,珊珊必定可以站起来……”一进门,吴岩就连珠炮似地讲了许多的“感谢”,每一个“感谢”的背面都要说出许多的故事,每月每周都会有人来看望慰劳,都有捐助和救助,让这位为女儿生命奋力“奔驰”的父亲总是深怀感恩。
6位城市困难员工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遭受,但他们从未孑立、从未落寞,在社会、在企业、在工会、在亲人和搭档的救助下尽力奔驰。在他们身上,也总有一种“温度”令人感动,在李海涛、刘正财和史卫的身上,是一种与企业背信弃义、以身相许的“温度”;在汪作成的身上,是一种对作业、对妻子儿女柔情如水的“温度”;在康逢琴身上,是一种秉承质朴家风、传递仁慈安慰的“温度”;在吴岩、吴珊父女身上,是一种永不抛弃、重建生命的“温度”……
全面小康路,一个都不少,谁也不孑立!
记者 康劲 通讯员 任涛
来历:工人日报
本文修改:窦小涛
责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