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军师联盟曹操麾下还有一群厉害的文士影响后世上千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07 18:20:14  阅读:1394+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术语解说

建安风骨

又称“汉魏风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至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中由刚健悲慨的思维感情与明亮清明遒劲的文辞凝聚而成的时代精力和整体风格。汉末政治骚动,战乱频频,公民颠沛流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人,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创造中多直面社会骚动,反映民生疾苦及个人怀有,抒情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力,表现出刚健、向上的志向和豪放、悲慨的情怀。“建安文学”的整体风格是悲惨大方、风骨遒劲、华美雄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构成了文学史上共同的“建安风骨”,然后被后人尊为模范,其间又以诗篇成果最为杰出。

【引例】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大方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到了建安初期,五言诗创造空前活泼,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奔驰文坛;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随后奋力抢先;他们都喜欢风月美景,玩耍清池园囿,记叙恩宠荣耀,叙写酣饮宴集,大方激昂地抒情豪气,洒脱直爽地发挥才思。)

风骨

指著作中由纯粹的思维感情和紧密的条理结构所构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壮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面貌。其精确意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绘为风神明亮清明,骨力劲拔。“风”偏重指思维情感的表达,要求著作思维纯粹,气韵生动,赋有情感;“骨”偏重指著作的骨架、结构及词句组织,要求著作刚健遒劲、包含丰厚但文辞精粹。假如堆砌辞藻,过于雕章琢句,尽管词句丰厚繁复但内容很少,则是没有“骨”;假如表达艰涩,缺少情感和活力,则是没有“风”。风骨并不排挤文采,而是要和文采合作,才干成为好著作。风骨的高低首要取决于创造者的精力面貌、品质气质。刘勰《文心雕龙》专门列有《风骨》一篇,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篇论说文学风格的文章。

【引例】

文章须别出心裁,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日子也!(《魏书·祖莹传》)(文章必须有自己的构思布局,有自己著作的风骨,怎么能与别人同一个层次!)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字句锻炼切当而难以改动,读起来声响凝重有力而不滞涩,这便是风骨的魅力。)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假使可以定好正确适宜的文体,使文采明显而又气势刚健,那么自可到达风神新鲜明亮,骨力高大劲拔,通篇文章都会生发光荣。)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