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冷极暖人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5 02:45:06  阅读:2881+ 来源:自媒体 作者:海报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他们,让“冷极”暖人心

新华社哈尔滨1月4日电(孙晓宇)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区呼中镇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前史最低气温达零下53.2摄氏度,取暖期长达八九个月,被称为“我国最冷小镇”。

在隆冬中为千家万户筑起温暖防地

下午两点,在呼中区房产修理与供暖中心,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一辆铲车将铲斗内近4吨的燃煤卸入上煤车间内,一时间,燃煤发出的热气和尘埃充满整个车间。

烟雾旋绕中,工龄近20年的上煤工人刘庆涛和赵殿军正拿起近2米长、10多斤重的铁钎将燃煤“捅”过滤孔,经挑选后的燃煤由下方传送带输送进锅炉,焚烧功率更高。

每天,他们要在早八点、下午两点、晚八点、清晨两点上煤4次,每次继续作业一个半小时,一天累计上煤350多吨。

半关闭的上煤车间没有大门,天亮后,气温骤降,北风‘灌’到车间里。他们后背上的汗水将衣服渗透,北风中,衣服现已变成了一层薄薄的“盔甲”,帽子、头发和脸上结满了冰霜,汗水与煤尘在脸上“融合”。

在不远处的居民家,室内气温已有二十六七摄氏度,一打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门里门外之间,有近70摄氏度的温差。

供热工人们为居民们构筑起一条温暖防地。

做远山林海的守护者

在间隔呼中镇中心近一小时车程的呼中区林业局提阳山管护区五号线354林班的作业现场,传来了轰隆隆的油锯声。营林工人们正将林内的藤条灌木和病死木整理掉,为樟子松等树种保存更多成长空间。

因气候过于冰冷,工人薛兴臣拉了好屡次发动器,油锯仍旧无法发动,他无法地摇了摇头,喘了一口粗气,热气随即在面前弥散开。

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刚刚蒸好的馒头,放在室外,不到一个小时,就冻得如石头一般坚固。早上动身前,工人们将干粮用衣服层层包裹放在背包内,中午时用火烤热,便是他们的午饭。

为了防寒,张建伟戴着妻子为他做的“手闷子”,里边絮了厚厚的棉花。手套总被树枝划破,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那种五个手指头的手套不可,戴上五分钟,手指尖就冻得生疼。”他说,这样的“手闷子”是他们队里的“标配”。

一些工人说,为了便利干活,他们无法穿太厚,在大山里干活儿更是无法偷闲,必需要动起来,不然在这样冰冷的气候下底子待不住。

太阳落山后,工人们开端向山下的帐子走去,他们现已在那里接连居住了四十多天,每天作业近八个小时。“夏天,看到一片绿莹莹的森林,再累也值了。”张建伟笑着说。

大山深处的“冰湖”,咱们一向放心不下

早上7点30分,呼中区公安交巡警大队大队长姜旭满仍是放心不下呼阿公路53公里处那段“冰湖”路。他带着三名交警,直奔那里。

“‘一九天’今后,有的当地地下水就开端从路旁边的岩石缝中冒出来,流动到路面上,构成冰包。”姜旭满说,他们将这种路面称作“冰湖”。

路上,姜旭满说,极寒气候下,他们出去巡查,法律记录仪不到十分钟就会“停工”。连他们开的车,也经常由于酷寒而抛锚。

吴军、张磊、张树明三名交警正挥动手中的铁镐,将“冰湖”刨碎,再将破碎后的冰块整理到路旁边。十几分钟后,他们的脖套和帽子上就布满了冰霜。

民警们每三天就要来这儿巡查一次,整理路面结冰,一起和有关部门在路上铺设煤矸石用来防滑。“咱们咱们都期望经过咱们的作业,将一场场交通事故摧残在萌发之中。”姜旭满说道。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