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革命兴起大众钱袋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30 05:39:01  阅读:1975+ 来源:自媒体 作者:黔讯网

原标题:产业革命“鼓”起群众钱袋子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贵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的提高各方面治理能力和各领域治理水平,更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贵州治理效能,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调研采访组)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优先突破”原则,聚焦“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全市农村产业革命步伐明显加快,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据统计,前三季度铜仁市一产增加值184.02亿元,增速为5.6%,排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27元,同比增长速度10.5%。产业扶贫带动11.32万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占未脱贫人口16.56万人的68.4%。

因地制宜选好脱贫致富产业

“以前家里的几亩地就是种点菜自己吃,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现在土地流转了以后,除了流转费,还能在基地打工,拿到手上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一天80块钱,每个月有将近2000。”12月18日,在德江县复兴镇七星坝区蔬菜基地,今年已经68岁的七星社区村民冉正祥正在忙着除草。

德江县七星坝区莴笋基地

德江县七星坝区位于铜仁市西部,处于铜仁与遵义的交界处,距复兴镇1公里,326国道、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平均海拔800米,坝区面积2215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236亩,土地涉及七星社区、河堡村等6个村民小组490户22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80人。宜人的气候和便利的交通为坝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这个坝区是新成立的,通过多方考察、调研,以及对坝区的土壤、气候做多元化的分析,结合这个时间节点,最终决定发展莴笋产业。”七星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先大俊和记者说,现在坝区主要种植青皮莴笋和红皮莴笋两个品种,每亩可种植5000株,生长周期3个月左右,亩产值可达6000元。

村民在莴笋基地务工

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采访中,该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冉崇高给我们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原来我们主要靠种辣椒、水稻和油菜。一年下来,每亩地的产值,辣椒3000元、水稻1000元、油菜700元,一共是4700元。现在村里发展这个莴笋种植,短短3个多月时间,每亩地的产值就能够达到6000元。”

“6000只是莴笋的产值。”复兴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进和记者说,按照坝区产业的布局,再过两个月莴笋收割后,现在坝区种植莴笋的1100多亩地将全部种上辣椒。

“产业多元化,一季多收,一田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产出效益。”赵进说,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是提高了亩产效益,也为当地的群众带来了更多务工机会。“你看,仅仅3个多月时间,我们付出去的务工费就已经有26万多元了。”指着蔬菜基地劳务工资发放清册,赵进说道。

思南县翟家坝白茶示范基地

这边,坝区产业方兴未艾,那边,茶山茶花飘香。

走进思南县翟家坝白茶示范基地,千亩白茶茶花竞放。而曾经,这里却只有一片荒山荒地……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思南县鹦鹉溪镇党委书记王刚祥说,翟家坝村处于丘陵地带,是思南深度贫困村之一,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让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造成大量的土地撂荒。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底,该村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以江苏常熟提供的4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基础,建成了占地1023亩的白茶示范基地。

“近年我们茶清卖了21.6万元,这还是初产期,再过3年达到丰产期的时候,预计收入能够达到700多万元。”王刚祥介绍道。

荒地披绿,贫地生金。产业的发展为翟家坝村的致富小康路奠定了基础,而这仅仅是铜仁市产业革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仁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市场化为导向,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为目标,结合铜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筛选出生态茶、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牧、食用菌、蔬菜(含辣椒)、油茶、水果、生态渔业、竹、金融保险服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农产品品牌创建及产销对接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和4个重点要素,加快调减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足的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推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生产向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转变、分散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单一环节生产向整产业链延伸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显著提高,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繁荣。

龙头引领做强产业促增收

“种红薯能有什么前途?就这个还能做成产业……”对于思南县三道水乡17个村1个社区的村民来讲,怎么也想不到曾经世世代代种植的红薯也能发展成为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1个红薯加工厂、2个育苗基地,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饲料加工厂,18个村级合作社社均种植红薯50亩,社均创收5万元以上,带动全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种植红薯面积达6000亩,同时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发展红薯2万亩,2000余户农户增收脱贫。”12月17日,在三道水乡周寨村陈薯企业,三道水乡党委书记罗福乾一边带着记者参观红薯生产线一边介绍道。

陈薯企业

陈薯企业是由三道水乡周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蝶变而来。该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6月,建有1000平方米厂房1间,购进红薯加工粗放型设备1套,利用手工作坊生产红薯粉,由于设备落后,加之生产的基本工艺、销售、管理等诸多原因,合作社处于亏损状态。针对这一情况,为了盘活集体资产,2018年6月该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投入资金5000万元,整合原合作社相关资产、资质、人员,在周家寨村创办了年处理鲜红薯5万吨、年生产红薯粉500吨、年产值达亿元的“陈薯”品牌红薯全产业链加工厂,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户种植红薯。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群众持续增收、村企健康发展多方共赢。

生产的酸辣粉

“这几个月红薯粉和酸辣粉的销量每天都是三四吨,主要销往上海、苏州、重庆。”在生产车间门口,总经理助理杨琴正和几名工人忙着将产品装车。

生产车间内,2条粉丝生产线和2条酸辣粉生产线正在全力运行,分拣、称重、装袋、打包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才来上班两个多月,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操作台上,三道水乡河心村村民田仁芬正一边熟料地将粉丝装袋一边说道。她和记者说,村里发展红薯产业不仅让她有了稳定的工作,近年家里种的7亩红薯也收入了近3万元。

加工车间

“我们现在种的这个品种是2017年参加全国薯博会时选的一个高产量、高淀粉的品种,和老百姓之前种的品种是不一样的。一亩地最低产量能够达到6000斤,比原来高了近三分之二,一些农场主和种植大户规范化种植出来的还可以达到8000斤到15000斤左右。而且之前种的红薯100斤只能卖20-30元,现在可以卖到50元,由企业负责统一收购,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罗福乾说,在企业的带动下,不仅增加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大幅度的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周寨村石板溪组贫困户杨臣贵就是其中之一。

“我家里去年养了4头猪,还种了几亩老品种红薯主要用来喂养,一年到头算下来没多少收入。近年试着种了4亩新品种红薯,除了一些品相不好的拿去喂猪以外,剩下的卖了一万多块钱。近年只打算养2头猪了,主要精力要放在种红薯上。”杨臣贵笑着说道。

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充分的发挥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搞活流通、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等龙头作用,通过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户及贫困群众,实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百科链、分享利益链,确保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获得收益……三道水乡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在铜仁并不是个例。

思南鹦鹉溪镇紫槽村蛋鸡养殖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合作总社+合作分社+贫困户”的抱团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合作总社,负责全镇9个产茶村的技术指导服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管理,每年的盈利80%分给农户,2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江口县净河村引进东亿公司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220余贫困户增收,公司给予合作社每年8%的保底分红;玉屏引进温氏集团实行“公司+代养户”……

在推进产业革命的进程中,铜仁市积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力度,出台了《铜仁市2019年农业经营组织发展与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重点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跨区域联合发展。近年来,共新增市级龙头企业6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到44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27家、市级龙头企业316家;认定市级家庭农场118个,共达到1929个,并建立了市级家庭农场名录。

同时,该市还坚持精准利益联结,通过强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让贫困群众不仅仅收益租金、薪金,更有股金分红;通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真正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2019年,全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直接受益农户16.9万人。

产销对接解决发展后顾之忧

“针对坝区的产业我们公司抽调了8个人,成立了销售专班,前期都已经对接好,不愁销的问题。”

“我们这个茶叶主要销往常熟。”

“群众种的红薯由我们统一收购,饲料加工厂和湖南的伟业集团签好的订单是1200元一吨。”

……

从七星坝区到翟家坝白茶基地再到三道水乡陈薯企业,曾经困扰企业的销售难题似乎已经不再“难”了。

产业高质量发展,销售是关键。近年以来,为了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销售难题,铜仁市着力拓展三个市场,积极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做强本地市场。充分的利用市内华联玛客、万客隆、天天见、喜多多等连锁超市的供应链优势,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合作社搭建平台,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华联玛客公司的华联小铺(惠民生鲜)在铜仁主城区已建成17家。大力推进“校农结合”,建立本地农产品销售与学校食堂需求供给相适的机制,全市325家企业(基地)与学校食堂形成“订单”供应,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伙伴关系。

——拓展省外市场。出台《关于印发支持铜货出山产销对接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在2018—2019两年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铜货出山”。

同时,该市还积极培育集配型龙头企业,与勤邦集团、北京壹检灵共同出资组建了贵州省梵投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拟培育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铜仁市集配型龙头企业。目前,市级集配企业已与碧江、万山、松桃、江口等区县的16个500亩以上坝区达成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订单种植辣椒2万余亩。(执笔:林秀姜 图/陈鹏)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