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为官,因与国君定见不合,又看不惯“三桓”不遵礼仪的行为,辞官周游列国。尽管一路之上艰苦无比,但孔子仍旧寄情于山水之间,学习于阡陌之中。来到齐国之后,孔子尽管现已颇有些难堪,但他的精力状态却是极好,特别是当他听到了齐国最夸姣的音乐《韶》和《武》的时分。他彻底沉醉于其间,身心感觉极为的舒坦、安静,连一路之上的疲惫和窘迫,都减轻了不少。为此,孔子慨叹道:“三月不知肉味!”
关于孔子这样的阅历,他的弟子将其记载在了《论语》之中: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一段内容,出自《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五章。翻译成文言便是,孔子谈论《韶》乐说:“极尽其美了,又极尽其善啊。”谈论《武》乐说:“极尽其美了,但未能极尽其善啊。”
本章之中的《韶》,是中国古代的乐曲,传说是产生于舜时期的乐舞,又称《箫韶》、《大韶》、《大磬》,约自夏代今后又称为《九招》、《九辩》及《九歌》。而本章之中的《武》,是赞许周武王能够安靖全国的乐曲,因其以武定全国、得民心,故而其乐名为《武》。
在本章之中,孔子所谓的“美”,主要是用来描述乐曲的外在体现的特色,是指乐曲的声响、气势等等给人的感触极为舒畅、夸姣;而“善”,则是蕴于“美”里边的精力,也能够理解为乐曲的内在精力与境地。
《韶》与《武》,它们作为齐国最有名的两首乐曲,又被孔子一起提及,并开口称誉其为“美”。由此可见,这两首乐曲应该都是能够让听者动容的乐曲,不管其方式也好,仍是内容也罢,应该都是平起平坐的水平。但是,孔子关于它们的点评,却有着“尽善”与“未尽善”的差异,明显是大有深意,并非简略地从其外在体现来断定的。结合《韶》与《武》两首乐曲的布景,以及孔子的思维,其间原因便呼之欲出。
本来,《韶》这首乐曲,是舜用来赞许尧的,而舜的王位又是经过尧的禅让得到的,可谓名正而言顺。明显这种以礼禅位、以德继位的方式,与孔子所推重、发起的思维不约而同。在这种状况之下,孔子便以为《韶》的精力内在,既正统,又能让后人遭到教育和启示,所以便能得到“善”的点评。
比较而言,《武》是用来赞许周武王平定全国之功,其间必定雄姿英才、杀气肃然,少不了一番铁与血的内在。别的,还能够从中得出的一个定论,那便是:武王得全国,是在讨伐之中获得的,并非好像舜与尧那样,是经过禅让传承的。这样的状况,明显与孔子所谓的“礼”是相违反的,精力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本文之中,孔子才得出了两首相同“美”的乐曲,一首“尽善”,而另一首“未尽善”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