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先生为我国近三百年来最异常的人物之一,其思维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书画,不光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美妙,尤为古今全国之可贵者。——徐悲鸿
郑板桥(1693-1766)
作为“扬州八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盛名负重,乃诗、书、画、印四剑合璧的集大成者。其一生刚直不阿的品格、广博深沉的学识、坚毅不屈的精力,皆入诗画中。此次华艺世界秋拍露脸录入于扬州博物馆编《明清书画集粹》之巨幅《人世具庆图》,既取祝寿之好心,亦为画家自己精力之描写,正是“一笔一划现象成,劲节清风觉更高”。
郑板桥 人世具庆图 立轴 水墨纸本 228×113.5cm
华艺世界2019秋拍拍品
出书:《明清书画集粹》P194-195,扬州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书社,2006年9月。
展览:“明清书画集粹特展”,扬州博物馆,2006年9月26日-11月26日。
如此《人世具庆图》一般巨幅著作,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可谓可贵一见。士人以物喻德,郑氏即以写兰竹石言志,画幅集郑板桥之所长,写兰、竹、石于一图,信手拈来,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自尔成局,神理具足,实属精诚之作。画中写一峰独立于后,以直纵健康的笔锋勾勒,石上稍以横皴侧扫,不事烘托,“石不点苔”,而“秉得坚刚性”,取苏轼丑石之态,熔铸成郑家之石,尽写石势之巉峻,节气毕现。
郑板桥新居一景
郑板桥科举之路历经三朝,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尔后当了十二年县令,一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深得民心。“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其一生刚直不阿的品格、广博深沉的学识、坚毅不屈的精力,皆入诗画中。此《人世具庆图》既为祝寿之作,亦为画家自己精力之描写,正是“一笔一划现象成,劲节清风觉更高”。
郑板桥新居一景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正人为四美也”,亦有诗云:“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合座正人之人,四时清风拂拂”。板桥专工兰竹石五十余载,所绘之竹更是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变幻,因而能“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所谓“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
《人世具庆图》部分
《人世具庆图》中只见几竿修竹立于石前,恰如天成,呈天然之趣。板桥曾言,“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其写竹之法从书法用笔中来,于此帧可见一斑。竹竿细到极致而不弱,秀劲拔俗,赋有弹性,如抽碧玉,如削青琅玕,清癯雅脱;低竹瘦叶乃写以淡墨黄体瘦笔;视觉中心之肥叶则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二者相见参差,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人世具庆图》部分
峭壁幽兰衬托则不拘于成规,兰叶之妙以墨挥毫,借草书笔法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所以蒋士铨归纳得最好:“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人世具庆图》部分
画面右侧以其首创“六分半”书题画诗一首:“石势崇高作寿呼,两竿修竹婉相扶,兰芽秀茁诸孙盛,此是人世具庆图。”写来纵横跌宕,老辣奇崛,或楷或行,忽篆忽隶,诸体笔意兼备,舒展恣意,厚朴洒脱,虽形形色色,然狂奇中满意得趣。一如金农所言:“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诗文涵义夸姣,既以山石祝“裕翁晚年台”寿,又以“相扶”之竹比妻妾贤惠,更祝子孙后代如“秀茁兰芽”茂盛。独具匠心,由此可见板桥先生制作之用心。
扬州博物馆编《明清书画集粹》,上海书画出书社。
《人世具庆图》出书物
兰竹石是郑板桥最为后人称道的绝活,也是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平的绘画体裁。此幅《人世具庆图》用笔老辣多变,赋有节气,涵义夸姣,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是其精作。其尺幅巨大,极为稀有,又曾展览于扬州博物馆,并录入出书,其宝贵程度显而易见,颇值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