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罗源潮格古村落 演出“重生记”
补葺古厝,添气愤;
变身书院,增人气;
引资开发,聚财运
罗源潮格古村落
演出“重生记”
罗源潮格村古厝变身潮格书院。
“搓糍齐搓搓,年年节节高……”近来,在罗源“尚书故乡”——起步镇潮格村,老少成群结队,踏着青石板,沿着青砖黛瓦,走进了由古厝补葺而成的潮格书院,或在书房里看书,或在书法班上挥毫,人人各得其乐,传出了欢声笑语。
潮格村因唐代吏部尚书倪振随罗源湾海潮至此久居而得名,又因“镇村之宝”——唐宋至明清古民居20多座而出名。现在,这些古厝正迎来重生,变身潮格书院、国学馆、村文明活动中心以及村庄风俗文明馆。
罗源潮格村的古厝“三策堂”。(材料图)
引资开发
让古厝“活”起来
潮格村是千年古村落。在唐朝时期,这儿是罗源最风景的当地、最富贵的商品流通买卖区。这儿也留下了唐宋至明清的20多座古厝,皆土木结构,青砖黛瓦。
“古厝是咱们村里的宝物,可随着年月日渐老旧,假如不维护和开发,就太惋惜了!”潮格村村委会主任董冰晨和记者说,他们正在探索一条“古厝重生”的路途:补葺古厝,打造潮格村特征古厝文明,走村庄文明旅行之路。
那么,怎么让这些古厝“活”起来呢?
在潮格村,唐朝吏部尚书倪振新居前史最悠长,但日渐破落,厝内正厅已成危楼。董冰晨说,从上一年开端,倪姓乡民纷繁出资,对倪振新居进行补葺。“连江三落厝的开发形式,也让咱们找到了方向。上一年底,咱们引进了一家旅行企业,方案对搁置和旷费的古厝进行维护开发。”董冰晨进一步表明,依据规划,补葺后的一部分古厝将开展特征民宿,一部分将打造村庄风俗文明馆,招引更多游客,然后打响“潮格三宝”品牌——古厝,“尚书肉”(古法烹制的五花肉),“肩头坪”(罗源非遗项目)。
变身书院
让国学“潮”起来
潮格村仍是董仲舒后嗣村,尚学之风漫长。村内现存数量最多、制作最为精巧的古厝,是董氏一门12个兄弟所建的13栋院子(明清修建),称作“三策堂”。
据史书记载: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应武帝之咨询,刁难贤良策,后人谓之天人三策,并以“三策”作为董氏的堂号。厝内可见“望众乡评”“耕读传家”“文魁”“武魁”等牌子,无不显示尚学之风。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耕读传家’的家风也要传递下去。”董冰晨和记者说,上一年底,“三策堂”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厝,被改造成了潮格书院及村文明活动中心。
从本年10月13日开端,潮格书院成了罗源送教进村项目的首个教育服务点。每周,这儿都会开设公益讲堂,由县里的名师给乡村学生教学具有罗源本乡特征的国学。
罗源潮格村古厝变身潮格书院。
公益讲堂已接连举行10期,第一次只来了10多名学生,通过口碑发酵,最多一次来了60多名学生,乃至周边村的学生也景仰前来。
“在古厝学国学,感觉很特别。我觉得咱们更热爱民间传统文明了。”学生钟梓涵说,她和一些同学约好,轮番穿汉服来上课。乡民董碧霞成了志愿者,每堂课都在场充任教师的“暂时帮手”。“有的孩子本来很内向,来上课后也敢举手答复问题了。”董碧霞见证了村里孩子的改变。
原文截图
福州晚报 2019年12月20日 A03
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来历:福州晚报
记者:郑瑞洋 通讯员:黄益辉、肖丹
修改:康琳
监制:洪映
责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