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藏℃』羌塘草原三代人的“诗和远方”
唐古拉山南麓,冰山融水涓涓滴滴汇成纵横的溪水,向羌塘草原飞跃而去,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错那湖。
从那曲驱车向错那湖跋涉途中,一路弯曲而去的水泥路宛如缠绕在草原上的一条银丝带,在目光所及的远方和天空相接;源源不断的草色连着远方的天边,离离茸茸之间漫上来星星点点的羊群、牦牛群,慢慢地由点到线、由线成片;被称为“草原精灵”的鼠兔在草原或自在络绎、或两两一对聚在一同说着悄悄话……藏北高原,荒芜与茂盛之间,生命的生长与顽强尽现眼前。
现在,寓居间隔错那湖不远处的71岁的老阿妈格桑特别喜爱去湖边转转。她的孙子、孙女便是从间隔错那湖不远处的安多县的火车站动身,他们或奔向拉萨,或去往内地。 他们奔赴的方向,正是老阿妈的幼年回忆中所期盼的“诗和远方”。
老阿妈格桑和儿孙们的合影
老阿妈的“美好暗码”
“小时分的日子苦,咱们兄妹8个和阿爸阿妈就挤在一个帐子里,夏天漏雨,冬季漏风,家里没有相同像样的铺盖。”回想起小时分的年月,白叟的目光里闪现出缕缕哀伤,最让她回忆深入的是高原的寒夜,“那个时分感觉夜真长啊,有的时分真实冷得受不了,咱们姐妹几个就抱在一同彼此取暖。”
1959年,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漆黑的封建农奴制度,让格桑一家迎来了重生。这一年,格桑家里分到了4头牦牛,再也不用为最基本的生计而忧愁。民改第二年,也便是1960年,12岁的格桑离开了家,走进了曾经从来没见过的校园,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校园里,格桑习得了一身身手,她能写一手美丽的藏文,数学成果更是独占鳌头。她期待着学成之日,去教师口中的北京看看,去看看天安门,去看看毛主席。可实际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她的愿望。幼年时,一望无垠的冰冷让她的腿部关节落下了病根,无法忍受的痛苦也让她无法持续自己的学业,带着不舍和惋惜,15岁的格桑停学回家了。
1969年,21岁的格桑嫁给了邻村的牧民阿杰。没有住的当地,夫妻二人就学着他人的姿态从草原上搬来厚厚的草皮,一层一层愣是给自己垒了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窝。没有剩余的钱,夫妻二人就早早起床,穿过草原,赶往距家20公里的兵站打工, 晚上借着月光搓羊皮、缝藏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口子勤劳的劳动换来了生活条件的改进。
1980年,格桑一家3口从草窝搬进了用泥土建筑的房子,日子越来越有了盼头。
2003年,55岁的格桑和儿子、儿媳、孙女等4口人从泥土房搬进了土木结构的房子。
2016年,68岁的格桑和儿子、儿媳、孙女、孙子等8口人从土木房搬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这一年,格桑家有了两万元的存款。
从寒酸的帐子、草房,到现在的宽阔温暖的藏式新居,草原5代房见证了老阿妈格桑一家的美好“加速度”。 “党的政策好,吃、穿、住都不愁,治病有医保,孩子们上学还不要钱,只需跟党走,多学常识和技术,双手勤劳,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在新家的首领像前,精力矍铄的老阿妈和记者共享了她的“美好暗码”:“跟党走”“学常识技术”“勤劳”。
2018年4月8日,格桑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同年5月23日,国家卫健委举办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发布,西藏人均预期寿数由平和解放初期的35.5岁进步至70.6岁。这标志着西藏提前完成了2020年人均预期寿数70岁的方针。
“我要活到100岁,看看那时愈加强壮的祖国。”老阿妈笑着说。
贫困户变身“活雷锋”
嘎玛斯塔配偶。
9月初,安多县扎仁镇的扶贫小商品房正炽热招租。老阿妈格桑的儿子嘎玛斯塔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忙前忙后筹划着租几间门面,将自己的茶馆扩展运营。“扎仁镇这几年开展很快,机会也特别多,只需肯学肯干,致富没问题!”嘎玛斯塔本年46岁,有着一米八的个头和自傲的笑脸,声响爽性爽快。
可就在3年前,因为家里孩子多,沉重的家庭担负让嘎玛斯塔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贫困户名单公示的那天晚上,我一整晚都没睡着,‘贫困户’这个称谓就像一块大石头相同压在我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虽已脱贫一年多了,嘎玛斯塔却仍然明晰地记住最初的那一幕。
看着精神萎顿的儿子,老阿妈格桑站了出来,鼓舞嘎玛斯塔说:“贫困户不可怕,只需跟党走,四肢勤快,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为了摘掉扣在头上的“贫困户”帽子,2017年年头,头脑灵活的嘎玛斯塔卖掉了家里的几头牦牛,在扎仁镇开了一个甜茶馆,当起了小老板。
茶馆倒闭后,嘎玛斯塔带着大女儿南木措勤劳打理、诚信运营,在扎仁镇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一同,运营茶馆之余,嘎玛斯塔还干起了运送。2017年年末,一家人坐在一同算了一笔账:客运收入近2万元,茶馆收入1万多元,卖奶制品和牛羊肉等收入1万多元,加上公益性岗位等其他几项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越5000元,远远超越国家规定的贫困户脱贫规范。
第二天,嘎玛斯塔主意向村委会递交了贫困户脱贫申请书。“交完申请书,登时感觉浑身轻松。”嘎玛斯塔说。
自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作为党员的嘎玛斯塔还活跃协助周围的乡民, 为全家的“美好暗码”上又加了一个关键词:“报答社会”。上一年12月,乡民扎西姆达出了事故,听到音讯,二话不说, 嘎玛斯塔及时将扎西姆达送到医院,并为他垫付了医疗费用;前不久,扎仁镇完全小学买了一批教育设备,可是校园没有车,假如包车,就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得知状况后, 嘎玛斯塔自动驾车将设备运回校园……像这样的小事还有许多许多。
嘎玛德桑和15岁的儿子米玛。
现在,在扎仁镇擦高贡玛村,只需提起嘎玛斯塔,乡邻们都拍案叫绝。“嘎玛斯塔现在可有长进了!曾经是咱们村里的贫困户,现在脱贫了,日子就像那烧着了的牛粪火,有劲。”“嘎玛斯塔,他家的孩子学习都好,上一年,一个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学,本年,一个考上了拉萨中学,一个考上了珠海市第四中学。”……
“现在党的政策好,前几天,我还和家里人商量了茶馆扩展运营的工作,咱们一家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未来,我还要带着一家老小奔小康,要盖美丽的高楼。”关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嘎玛斯塔神往万分。( 本文节选自《我国西藏》2019年第6期,作者:木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