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杭州的你废物分类了吗商报废物分类校园走进社区实地调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2 20:00:54  阅读:7228+ 来源:自媒体 作者:家长学堂

原标题:住在杭州的你,垃圾分类了吗? 商报“垃圾分类学校”走进社区实地调研

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住在杭州的你,垃圾分类了吗?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首批46个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之一,2019年8月,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杭州垃圾分类有了新标准。

新《条例》也加大了对于违法者的处罚力度。预示着杭州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即将从宣传引导阶段转向宣传与执法并重阶段。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履行职责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处罚金额提高到了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情节严重的,可能被罚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还有可能受到“信用处罚”。

但调查统计显示,杭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90%,但是真正的执行率却只有30%。垃圾分类对于杭州来说仍然任重道远。突破公众知行合一,从“被动消极”转为“主动积极”,仍然是一道难题。

杭州人的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杭州人垃圾分类意识强不强?杭州各社区(小区)在垃圾分类引导中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问题亟待化解?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商报记者带领商报实践营小记者(“垃圾分类学校”小调查员)日前兵分五路,对杭州几个有代表性的社区(小区)进行了垃圾分类情况实地调查访问。

实行垃圾定时投放,居民执行力待提高

小记者调研地点:春晖社区

调研人员:商报记者 严斐 商报实践营小记者:王鑫 陈睿 苏紫轩 李尚宸 叶亦轩

调研对象: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垃圾清运人员

社区(小区)垃圾分类扫描

春晖社区是江干区垃圾分类试点社区。

去年,社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桶长制”。“桶长制”是江干区在杭州首创垃圾治理新模式,将全区垃圾分类工作以网格责任田形式清晰划分责任区域,以“一人一桶一楼道”招募“桶长”。“桶长们”负责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现场督导、积分登记、上门纠错指导。

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真正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社区在推进“桶长制”的基础上,创新试点“定时定投,干湿分离;厨余破袋,资源回收”,并于今年7月,正式开始试点厨余垃圾“破袋行动”,厨房垃圾在扔的时候,要解开袋子,把垃圾倒到易腐垃圾桶里,把垃圾袋放到其他垃圾桶里。

调研记录

在春晖社区的调研,安排在上午10:00-11:00。春晖社区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每天有两个时间段可以投放,分别是早上7:00-9:00;晚上6:00-8:00。其余时间,垃圾房的门都是锁着的。也就是说,我们调研的时间段,已经过了垃圾投放的时间。

目前,春晖社区,垃圾房的点位共有12个。当天,我们随机查看了一些垃圾房,发现大部分垃圾房门口都很干净,只有南门的一个垃圾房,门口丢着不少垃圾,并不时有居民拎着垃圾袋下来,走到垃圾房门口随手就把垃圾袋放下,“下来就把垃圾带下来了,垃圾房关着,只能丢这里……”其中一个居民说。

随后,我们这一组大记者和小记者又随机访问了10位居民,受访者中,只有1位居民明确表示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余9位居民都知道垃圾分类,也理解为何要垃圾分类,其中大致清楚平时生活垃圾如何分类的居民是7位,但日常生活中已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却只有4位。

此外,春晖社区在靠近南门的东面,有一个垃圾分拣中心,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在那分拣垃圾,清洗垃圾桶。当天,有工作人员吐槽,除了日常的生活垃圾,也有居民把建筑垃圾丢到他们分拣中心,“垃圾车是不负责处理建筑垃圾的,这堆垃圾就一直堆在这里,又不能焚烧……”其中一位王姓工作人员表示很苦恼。

小记者有话说

无论春夏和秋冬 垃圾分类记心中

我们在商报大记者的带领下来到了春晖社区,向居民调研垃圾分类现状。大部分的居民对垃圾分类比较了解,他们也非常支持垃圾分类,但是也有一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不是很了解。

在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陆先生,他是春晖社区的工作人员,他跟我提到很多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如小区里年龄大一点的老人对垃圾分类不太能接受,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下子想要让他们改变还是比较麻烦的;小区是垃圾分类的试验点,投放垃圾都是定时的,关于这个制度,现在居民基本都能接受。

“希望杭城能有更多像我们小记者这样的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人员加入,让更多的人知道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吧!” 采访结束后,陆叔叔笑着和我说。

实践营小记者 春芽实验学校 王鑫

垃圾分类小调查

在这次小调查中,我根据不同的问题,采访了不同的人。如关于是否支持垃圾分类、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规则,我采访了一位老爷爷,他表示非常支持,而且对垃圾分类的规则比较了解;就小区垃圾收运的变化、垃圾分类的建议或意见,我采访了一位带小孩的阿姨,她流利的回答了我的问题,并觉得应该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实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就现在生活垃圾的分类、为何需要推行垃圾分类我采访了一位水果店老板,他没能正确的说出答案,但当场通过手机了解了具体的分类,同时觉得垃圾分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通过我的调查和观察,大家都很支持垃圾分类,都愿意为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也发现有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特别是垃圾定点定时投放,因为很多人的作息不一致,导致垃圾只能放在垃圾房边上,就有可能导致二次污染。

我想只要大家行动起来,遵守垃圾分类规则,一起努力,我们的城市就会慢慢的美好。

实践营小记者 丁信小学 叶亦轩

调研总结

春晖社区虽然是老小区,但社区对于垃圾分类很重视,为让居民垃圾分类,不断尝试推出各种措施,如“桶长制”“定时定点投放”“厨余垃圾破袋”等,不过因小区居民众多,年龄层差别也比较大,还是需要通过加强宣传、现场督导等手段,让垃圾分类落实到社区每户家庭。

园(二期)

居民希望垃圾分类不要虎头蛇尾

小记者调研地点:亲亲家园(小区)二期

调研人员:商报记者张娅妮 实践营小记者:黄昭杰、沈彦博、李君皓、罗子瑜

调研对象: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垃圾清运人员

社区垃圾分类扫描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亲亲家园(小区)二期内实行定时定点丢垃圾,6:30-9:30和17:30-20:00间,居民可前往投放点投放垃圾。小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小区虽大,垃圾桶设置的点位却不多,公告栏上就有点位说明。下方张贴着公告:“大家按时投放,如发现乱扔垃圾,(按余杭区垃圾管理条例,列入征信管理处罚)谢谢配合!”

小记者发现,在小区主要进出口处的垃圾投放点处,都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栏,上面有着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精确到户的垃圾分类光荣榜、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联系方式和垃圾分类志愿者的照片。同时,小区配置了扫码获取垃圾袋、旧衣物回收箱等线下垃圾分类设施,引入虎哥回收,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但在调研期间,小记者仍发现有不少居民正在投放垃圾,小区的主要进出口处的垃圾桶并未撤走。

调研记录

调研中,大多数居民表示,自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以来,明显发现垃圾桶数量减少、定时定点垃圾投运、垃圾箱颜色有变化。

小记者罗子瑜在调研过程中,遇见了一位正在丢垃圾的叔叔。生活垃圾分几类,分别叫什么,对应什么颜色?不少居民表示犯了难,这位受访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我不太清楚,看来我得再学习看看!”受访者转头对小记者说:“你可不能学我,叔叔做得不好。”

下午四点,记者在一居民楼下偶遇一位正提着两袋垃圾的老人,透明袋子里垃圾一览无余,一袋装着果皮等厨余垃圾,一袋装着卫生纸、尿不湿等,看起来是用心分类过的,但老人将垃圾顺手丢在了没有垃圾桶的地方(往前约20米就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反正我是很认真在分类的。”其中,不少居民表明了自己在认真进行着垃圾分类。小区住户黄娟颖就是其中一员,“垃圾桶少了很多,我们楼下本来有个垃圾置放点的,夏天时果蔬皮腐烂,非常臭。现在垃圾桶撤掉了,小区在原来的地方种了绿植,我感觉空气都新鲜了。”同时,黄女士表示,她坚持定时定点丢垃圾,“多走两步还能锻炼身体”。

一位宝妈则表示,在家里专门购置了分类垃圾桶,平日里也遵守小区的相关规则。对于某些居民的违规行为,她表示:“可能还是个人的原因,我感觉可能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希望垃圾分类不要虎头蛇尾。”

半天的垃圾分类社区调研,我们这一组大记者和小记者共访问居民45位,其中知道垃圾分类的39位,占86%;但理解为何要垃圾分类的居民,就只有20位。大致清楚平时生活垃圾如何分类的居民是23个,日常生活中已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15个。不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表示,是因为相关意识不强,如果对“乱投垃圾”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他们会认真参与。

调研总结

亲亲家园二期虽已配置垃圾分类相应设施,但存在部分居民乱丢垃圾的现象,还需加强文明宣传及监督力度,小区方面要思考如何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地。

新 村

配合执行者有,消极对待者也有

小记者调研地点:古荡湾新村小区

调研人员:商报记者 汪嘉伟 商报实践营小记者 郑早 严启瑞 潘昊哲 王储 谌汐

调研对象: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垃圾清运人员

社区(小区)垃圾分类扫描

1.在每栋居民楼的前面放置两个垃圾桶分早上6点到上午9点和下午4点到晚上9点这两个时间段定时定点收集垃圾。

2.在小区空置区域设置多个24小时垃圾收集点为错过垃圾回收时间的居民提供垃圾收集处。

3.在小区北门入口处新建了垃圾处理站做一些简单的垃圾初步分拣。

4.为居民发放了分类专用的垃圾桶让居民在家中完成最初的垃圾分类。

调研记录

每位小记者都调研了采访了5个社区居民,这其中有一个林奶奶让记者印象深刻。她是垃圾分类坚定的支持者,垃圾分类制度在社区推行以后,林奶奶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掉家中的垃圾,并在电视上学习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知识。“我看电视上日本人把牛奶盒都剪开洗干净沥干了再扔的,这个很好,我们也可以做的。”林奶奶表示。

不过小区里,也有垃圾分类制度的破坏者,“装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里,有人往里面倒剩饭剩菜,我老太婆都知道那是易腐垃圾!”林奶奶对此非常不满。

外卖小哥小杨,是这个小区的租户。他和记者说,上个月的时候,房东拿了一个垃圾桶过来说是后面要进行垃圾分类了,让他们以后都使用这个垃圾桶。“垃圾桶打开有两格,里面可以扔不同的垃圾,不过这挺占位置,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正没用过。”小杨表示。

由于工作的原因,小杨经常早出晚归,往往会错过垃圾统一收集的时间,所以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制度,小杨也满肚子不满:“本来走几步路就能解决的事,现在非得搞得这么麻烦,我没有那个时间去找24小时垃圾收集点,也没有那个时间去进行垃圾分类再投放。”因此,小杨经常在非可收集时间将垃圾放到定时定点回收垃圾的地方,“很多人这么干,时间到了会有人处理的。”小杨说。

林奶奶和小杨就像两个极端,对待垃圾分类,一个非常支持,认为垃圾分类有利于民,一个则非常反对,认为这项制度给生活平添了不少烦恼。

不过好在小记者调查的大多数居民都是支持垃圾分类的,他们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却也是远远不够的,小记者在调研的过程中,也给这些受访的居民科普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小记者有话说

潘昊哲:

“猪能吃的是易腐垃圾,猪不能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卖钱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大家记住了吗?”

面对街上的陌生人虽然心中有些许胆怯,但我们还是勇敢跨出了第一步,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去采访。

此次采访活动给小记者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相信今后的我们会慢慢的自信。

调研总结

古荡湾新村小区对待垃圾分类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后面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做到让每一个居民都知道垃圾分类怎么分,并且愿意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实户制”,居民认可愿执行

小记者调研地点:善贤人家小区

调研人员:商报记者 陈耀慧 商报实践营小记者 吴晗 黄睿峰

调研对象: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垃圾清运人员

社区垃圾分类扫描

走进善贤人家小区,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袋自动发放机、智能分类垃圾收集箱等。物业经理宋永明告诉我们,小区物业和社区都十分重视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早在2015年6月份,小区就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垃圾分类,现在小区里的垃圾分类设备都是那时候设置的,但当时只分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加上没有要求定时投放,效果并不是很好。

今年9月1日,善贤人家小区再次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并启用了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在管理上推行垃圾分类“实户制”,即以家庭为单位,每户人家发放一张用于免费领取垃圾袋的芯片二维码卡,一户一码,这个二维码也会印在领取的垃圾袋上,通过这种方式,实名认证追踪每户家庭垃圾分类情况。

调研记录

在善贤人家小区,每幢楼下都设置了定点投放点,每个点位都会有志愿者监督,小记者上前采访这些志愿者,原来他们都是小区的居民,在垃圾分类推行之前自愿报名参加,并进行了一些培训,到11月30日已经工作了3个月了。

志愿者告诉小记者们,善贤人家小区垃圾的投放时间为早晨7点至9点,以及晚间18点至20点,过了时间点,垃圾桶就会被收走。但早上9点往后,还有居民提着垃圾出来,记者上前询问,原来小区里还有一个垃圾回收站,是全天24小时可以投放垃圾的。

虽然垃圾回收站24小时开放,但还是要走一段路的。一位正巧进入垃圾回收站扔垃圾的居民告诉我们,如果垃圾随地放,就会收到短信提醒,告诉你垃圾未入桶,并且这会被记录,次数多了物业这边会派人上门劝导,还可能被公开曝光:“所以麻烦就麻烦点,还是守规矩吧。”

“任何一个人都能正确回答出垃圾桶颜色对应投放的垃圾!”小记者们惊讶于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程度和认可程度。半天的垃圾分类社区调研,我们这一组大记者和小记者共访问居民12位,其中知道垃圾分类的12位,占100%,采访到的所有居民都十分理解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也大致清楚平时生活垃圾该怎么样分类,基本上,垃圾分类慢慢的变成了了善贤人家小区居民的日常。

作为小区居民也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之一的吴祖根激动地和记者分享垃圾分类的成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小区的垃圾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小区环境明显变好,对居民的健康也非常有利。”

物业经理宋永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的提升,制度再好没人愿意执行也只是文字,“我们物业、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对小区每户人家都进行了上门宣传,指导垃圾分类需要注意的几点,必要时加以处罚,才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调研总结

善贤人家小区管理者和居民对垃圾分类这件事都比较上心,因为有过失败的经验,所以再次执行起来也比较面面俱到,善贤人家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非常高,目前从小区环境来看,执行得还是不错的。

杭州人眼中的上海垃圾分类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你(扔的)是什么垃圾?”一时间成为上海人的社交流行语。

01

垃圾房固定时间段开放

大多数居民已养成习惯

杭州人潘女士在上海工作三四年了,家住长宁区。

“我们小区还挺注重垃圾分类的,有专门分类的垃圾房,分类投放。”潘女士所在的是个老小区,住的基本都是老上海的阿姨爷叔,垃圾分类的氛围也很浓。

据《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潘女士说,在《条例》刚开始施行的那段时间,垃圾房会有阿姨和志愿者进行监督,看看住户手里的垃圾分得对不对。

垃圾房有固定的开放时段——上午7:30-10:00,下午17:30-20:00,一天只有这两个时间段能够直接进行垃圾投放,其余时间垃圾房会上锁。

小半年下来,潘女士觉得,大家已经养成了习惯。就拿她自己家来说,小区给每家每户发了一个垃圾桶,方便大家分装家里最常见的干垃圾和湿垃圾。

“我们家的干垃圾生产量有点大,主要是包装袋、用过的纸张、快递盒之类的,这些体积会比较大,所以我们自己又买了一个垃圾桶。”潘女士说,“夏天的话,湿垃圾会按时天天扔,现在工作日不常做饭,也就基本没有湿垃圾了,平均一两天扔一次,挺方便的。”

2

利用生物技术

让湿垃圾不出小区就可处理

餐饮店向来是生产湿垃圾的“大户”,众所周知,湿垃圾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二次污染。

研究生毕业后留沪工作的杭州人小凌,曾在虹梅街道看到过一台高科技设备——湿垃圾处理器,能够利用生物环保科技手段,就地处理餐厨垃圾,分解成水、油和生物堆肥原料,基本实现“湿垃圾不出虹梅”。

小凌说,这台湿垃圾处理器个头并不算太大,占地4平方米,高2米左右。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分解。具体来讲,是机器利用生物技术对湿垃圾做处理,过程中可以杀灭致病菌,处理后的残渣可做有机菌肥的基肥,加入树枝、桔梗等之后,按比例调配、发酵、喷洒生物菌剂,能变成种植经济作物的精肥。

据了解,虹梅街道地处漕河泾开发区核心区域,园区内职工数量达到了近30万,大小食堂有71家,这其中有20多家的食堂规模在千人以上。因此,园区食堂的餐厨垃圾是虹梅街道湿垃圾的重要来源,遍布于园区周边的餐饮店也是湿垃圾的“贡献者”。

就小凌的了解,湿垃圾处理器基本能够很好的满足社区及周边的需求,但这样的模式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人力支持,因此“在上海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垃圾分类学校

“放对是资源,放错是垃圾”,要放对,垃圾就必须要分类。

事实上,中国早在2004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且正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1991年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时标高为30米,层层垃圾堆叠后到今年标高已经超过100米,而165米就是上限,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将饱和。

和杭州一样,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困境——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但与此同时,90%以上可通过的废弃物,却被填埋或焚烧掉,而实现最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

未经分类的垃圾,焚烧后排放的有毒物质最少翻一倍!

为此,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联合市文明办、市区主要街道社区等相关单位,共同创办了杭州首家垃圾分类学校”。

以商报数千名小记者及其家长为主力,面向全杭州的青少年,聘请垃圾分类专家、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向市民传播垃圾分类理念、教授垃圾分类知识,助推垃圾分类市民意识快速提高,市民快速行动。

商报小记者还将作为“垃圾分类志愿宣传员”走进社区,向居民宣讲垃圾分类;走上班级、年级、学校讲台,引导更多同学动手实施垃圾分类;在家长亲友中广泛宣传,用小手拉大手的影响力,去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垃圾分类行列。

——再小的声音也是力量,通过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再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通过一个孩子影响一个班级,再通过一个班级影响一个学校,通过一个学校影响更多家庭,影响更多社区,来影响这座城市……相信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我们也可以做好。

整理:商报教育团队

编辑:草莓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