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公益商业边界在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2 02:56:07  阅读:5406+ 来源:自媒体 作者:天方燕谈

原标题:疾病、公益、商业,界限在哪里?

水滴筹一度让人寒心。

他们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派驻地推人员,那些人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高薪+绩效考核、审核漏洞多、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一旦找到生病的“客源”,都不需审核财产状况,直接套模板编故事将其发到众筹平台上去。

一时间水滴筹被口伐笔诛,与此同时,公益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人们反思的重点。

你的爱心,只是别人的生意

相信我们大家都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看到过水滴筹。这本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平台,但现在却开始逐渐偏离其本身。

爆出的视频当中:

“每天都得扫(病房),从5楼到28楼”、“半个小时就能办好”、“没谁会做亏本的买卖”、“每月最少35单,发不完淘汰”、“故事都有模板,都好弄”。

事实上,水滴筹乱象绝不止这些。从发起标准到预筹金额、再到资质审核,这一套流程下来都存在很多问题。不核实病情情况,并且随意估算筹款金额等等,相同的现象在不同医院里轮番上演。

这和那些假扮残疾上街乞讨的人没什么区别。

随后水滴筹回应,对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情况做排查:“自即刻起,线下服务团队全面暂停服务,整顿彻查类似违规行为,组织重新回炉学习,再次加强平台纪律培训和提升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后方可重新提供服务。”

但此次事件之后,水滴筹的公众信任感无疑会将至冰点,长久维持的形象也会荡然无存。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并非水滴筹第一次出现信任危机。今年上半年,德云社弟子吴鹤臣妻子的水滴筹事件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北京有房有车,却在众筹时勾选了“贫困户”选项,一时间,对吴鹤臣妻子及水滴筹的声讨在网络上铺天盖地。

六月份,一杭州女子在水滴筹为其父发起20万元的筹款,声称其父亲患有胃癌,但事后女子却被爆出在网上频繁晒车和包包,最终还是被水滴筹退款。

屡见不鲜的事情暴露出了水滴筹的核心问题:平台管理方式有待改善,也应该对求助患者是否满足发起筹款的相关条件,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

公众眼中,求助者应该是家庭困难的贫困户,或者挣扎在生死边缘。但如果人们发现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被谴责的一定是水滴筹。

之前的事情可以解释为平台审核疏漏,但这次的恶性事件,是真真正正地消耗了社会的爱心,这让每个捐款者都倍感寒心。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众筹平台塑造出的“狼来了”的故事,最终导致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无法得到帮助,可以说每一次信任危机的出现,都有可能毁了无数个家庭。

公益是把双刃剑,剩余玩家更要小心翼翼

早在2016年的时候,公益互助就成为了互联网保险最热门的项目。当时的市场规模高达千亿,最火爆时几乎每天都有公司成立。

2015年初,保监会颁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相互保险获得了大量关注。当时根据国泰君安预测,2020年,我国相互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

于是夸克联盟、斑马社、水滴互助、17互助、同心互助等平台横空出世。大平台不断涌现,投资额也在不断刷新。

截至16年10月,有14家网络互助平台拿到约2亿元的投资,其中不乏IDG、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的投资。几年前发展还特别缓慢的网络互助,几乎是一夜之间被推上了风口。

事实上,网络互助就是一种“众筹”,比如每个人出10块钱,若有人得了癌症,就可得到治疗,这也是保险的真正意义和核心价值百科。

和保险不同的是,这种模式没有金融领域的高获客成本,网络互助的获客成本低至几十元,前者则是高达几百上千。王兴曾经表示,水滴就是一个社区。

这也是资本为之眼红的原因所在。

可就在大家都准备跃跃欲试的时候,监管从天而降。保监会点名互助计划:不具备相互保险经营资质,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从此,网络互助被要求和保险划清界限。条条框框的规定将风险进一步放大,也打消了从业者“从技术方面做推动”的念头。

监管的到来,是因为行业真的存在问题。当时很多公司选择做网络互助,是为了宣传公司品牌,投入并不多,出现风险后也可以立即将其舍去;有些人则是打着网络互助的幌子,搞了一个诈骗团伙;更有甚者开淘宝店,让人们去购买所谓的虚拟互助资产。

于是风口很快过去,失去了这些光环,网络互助自身模式也开始备受质疑。比如“骗保”,申请互助金的审核模式根本无法完全鉴别用户是否真正需要,发病的时间不同,也让平台规定的“观察期”失去意义。

基础性的规则制度、风控能力的不足,成为了互助平台生存的最大痛点。

其次是盈利难。

网络互助是公益还是商业?这对它们来说是一个终极拷问。

每一个互助平台的发展,其大多数的荣耀都源于慈善,背上慈善的枷锁后,理性的资本还会放心投资公益项目吗?或许很难。

虽然互助,完全符合人性中,对未知的恐惧和孤独感,需要保障和抱团取暖的特性。但想进一步增强用户粘度很难,很多互助平台完成用户画像整理后都非常失望,因为加入的很多是低收入人群,带有强烈的占便宜心理,很难实现商业转化。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让平台们必须另寻出路。

水滴是当初那批平台里为数不多生存下来的,因为它获得了保险经纪牌照,这个动辄上千万的牌照,让绝大多数玩家望尘莫及。

生存下来不容易,所以才更应该约束自己,平衡好公益和商业的关系。

加强审核和监管,以保险科技为重心

《我不是药神》中王砚辉扮演的假药贩子曾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现实的确如此,很多人在遭遇重大病情后,最大的困难就是钱。

所以水滴筹这类网络众筹平台的出现,对很多家庭来说会成为一场及时雨。但频出的事故不但让公众寒心,还有可能让它就此失去信任。那么如何平衡好公益和商业,就成为了这类平台首先该认清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保险平台普遍注重用户价值百科,依靠用户的推荐和社交信用来拓宽获客,因而像大病互助计划、以及众筹模式就成为了保险平台的获客利器。

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和水滴筹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腾讯微保,坐拥十亿级社交用户资产的腾讯,并没有盲目开展任何互助、众筹产品,而是将精力放在与保险企业一起打磨产品上面,有所为有所不为。

截至目前,微保注册用户超过 5500 万,为 2500 万用户更好的提供了保险服务,人均保费超过 1000 元,投保复购率高达 40%,是目前互联网保险的头部平台,这些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对于公众信用,加强监管则是必不可少的。

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从互助保障切入,旗下有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保三条核心业务线。水滴互助三个月砸钱千万,会员也才刚刚破百万,流量是其面临的最大困境。

于是有了水滴筹,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且需承担用户提现时微信收取的手续费,整个业务处于亏钱状态。依靠免费的模式,水滴筹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三者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合产业链,其中水滴筹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流量的来源,也是其他两个产品的获客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滴筹组建庞大的推广团队也就有理由了,而且线下团队还不能停止运营。

如今的水滴互助融资已经来到了C轮,虽然水滴筹官方回应,水滴公司有其他盈利部门,水滴筹的大病筹款是不收取服务费的。但有在水滴筹为病患捐过款的用户表示,捐款后会跳出一个保险页面。

在你刚刚感同身受之后,很多人都会选择直接购买。这是水滴筹的“流量属性”,也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水滴筹对水滴集团而言如此重要。

(和水滴筹一样,轻松筹的融资也来到了C轮)

由此可见,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还是把商业放在首位。但它们也应该明白,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流量,不在于它有多少的患者,而在于有多少自愿捐款的人。

早在今年11月6日,朝阳法院就建议水滴筹等平台加大投入资源,健全审核机制,履行审查监督义务以及保障捐赠人权益。

尽管水滴筹每次都有道歉和回应,但能否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

公益事业接上互联网后,在带来巨大关注同时,负面信息也会被急速传播。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罗尔事件…一记记警钟告诉我们,监管和约束必须要完善、健全。

水滴筹、轻松筹是目前国内网络大病筹款平台的头部玩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2017年,一名狗主人的法斗犬生病,随后在轻松筹发起八万元筹款,网友出手相助后,狗主人被扒出住别墅、生活奢侈;

2019年,一男子利用购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假病历,在轻松筹平台上发起筹款,共77人捐款858元,随后被发现并举报。

截至今年9月,轻松筹众筹已累计帮助253万个家庭,累计筹款超过255亿元;水滴筹也已经累计筹款超过200多亿元、平均每月约4.7亿元。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真的救命稻草,又有多少是虚假骗捐?他们的审核通过之易令人唏嘘。

信任危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近期有公众号发布文章称,使用PS的病历审核通过了水滴筹筹款项目,对此水滴筹回应称,无法通过后续的审核环节,造假的人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有网友测试,上传虚假病历后,即使审核尚未完全通过,也会出现先行筹款的情况,完全不影响转发朋友圈。这对平台信用简直是致命打击,试想一下,北京有车有房都可以填成“困难户”,这样的审核又有谁会信服?

人民日报曾将“筹款治病”列为骗局的一种,对于这些平台而言,他们又要如何实现从大众舆论当中突围?

监管:

首先,平台应当对申请人的资料真实性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审核方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提交资料的层面。很多假病历就连医务人员都难以辨别,何况是平台员工。

那么联合政府部门启动征信系统是一个办法,必要时还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其次能够最终靠大数据技术,根据申请人平时的经济情况,辨别真假,判断可行性;最后是研发区块链技术,因为这是专门用来针对信息不对称的。

第二,将部分审核权利交给公众,资料的真实性确定后,根据其详细情况上线群众投票机制,将审核标准交到大众手中。

方向:

发展趋势上,公司的经营模式应该向互联网保险行业靠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等技术大力发展保险科技,建立覆盖全业务的产业价值百科链。

在这里,大数据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维度挖掘用户特性,进而优化保险环节。而且还能实现精准定位、反欺诈等等,这也是科技保险最具潜力的方向。

最后是医疗消费金融,目前国内医疗信贷或医疗分期等消费金融普及程度较低,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这需要公司在征信、风控上具有一定优势。

商业和利益的驱使下,或许水滴筹们早就忘了,有些人的需求根本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一些玩具,一辆电动车,都可以称之为公益。

这个由中国社会扶贫网主办,名为“社会扶贫”的平台,每一条求助信息都要经过双重审核:身份证验证以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库验证,这也是其他公益平台需要学习的地方。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2017年上线以来,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五千万人。无论是审核标准还是平台环节,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水滴筹们思考。如何聆听到贫困者到内心声音,才是他们的永久课题。

水滴前段时间宣布,截止11月25日,平台单月长期型保险新单年化保费超1亿元,创了新纪录;蚂蚁金服的保险平台获得保险保障近200亿单;腾讯微保小程序月活高达2900万,已经与18家保险企业进行合作。

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未来是十分广阔的,截至到2015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渗透率仅为9%,目前还有近九成的空间有待开发;只有27.7%的网民在网上购买过保险,网民和保民的巨大缺口,也为局内玩家提供了无数机会。

但保险毕竟是低频非刚需的消费,无论如何客户体验、企业口碑还是最重要的。

死亡和疾病是严肃而又认真的话题,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无论你是何等规模的企业,请牢记初心,绝对不能染上那一滴血。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