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变!垃圾分类带给广州的不只是垃圾减量
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92%
参与率达到76%;全市日均资源回收量增加到8000吨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
全市8354个居住小区中
已有8203个完成楼道撤桶
“(楼道)撤桶率”达到98.2%......
广州垃圾分类开展至今,成效越见明显,各项最新出炉的数据也达到了近年来最佳水平——不仅做出了表率,走在全省前列,而且还推动着创文、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事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八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广州加快了终端设施建设,用现代化手段减量垃圾,为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广州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和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给市民生活带来的转变,正在每天发生着,如今在家分类好垃圾,提到楼下定时定点投放,逐渐成为了每天的生活小习惯。市民的环境意识更是提高了,在公共场所不随地扔垃圾,投放垃圾时也会自觉分类,将城市当我家,用实际行动去保护美丽家园。
意识在转变
烟花晚会人虽多,垃圾鲜见随地扔
如果说垃圾分类让广州各项考核取得了靓丽的成绩是表面现象,那么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文明素质的增强,则是内在根本性的一大转变。
“如今走在广州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有人会随地扔垃圾。”在广州有着16年青年志愿者经验的张晓东说,他是看着广州城市环境的变化点滴,很多地方从过去的脏乱差,如今已经“改头换面”变得干净整洁了。
“像天河路,人多车多,环境卫生确实脏乱不堪,垃圾更是会被随手扔在地上。但如今,天河路重新经过改造升级,设计了行道树景观,护栏上鲜花朵朵,人行道整洁干净,人行道车行道分隔科学有序,一路上还有雕塑小品,处处都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感和舒适感。”张晓东说,在这么干净的环境里,人们都没有随地扔垃圾,地面一天下来也能保持很干净,“我还亲眼目睹过不少市民还自带垃圾袋,将纸屑或者包装袋等垃圾自行装好带走。”
“环境的改善,归根到底是人们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广州城管部门一名负责人跟记者分享了一件事,在今年国庆烟花晚会上,有数以万计的市民来到珠江两岸的观看,城管部门也做好了计划安排了清洁工人清洁沿路垃圾,“但事实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整晚下来,随地扔垃圾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沿路巡检卫生的清洁工人也只有‘白走’的份,人们都很自觉地将垃圾投入垃圾桶里,但即使这样,清理出来的垃圾量也不多,没有因为人流量增多而暴增,我们观察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都自觉把垃圾带走,带回家分类处理。”这名负责人说,如果不是环境意识和保护家园的追求,大家是不会有这些举动的,这也是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素质的真实体现。
与张晓东有着相同感受的市民还有很多,许多市民都发现,广州城市环境一天一小变,一年一大变,猎德桥桥底空间重新利用,变成了市民街心公园,人民北路等路段开满了花,让人恍如画中游,还有大大小小的公园慢慢的变多、越来越宽敞,周末到大草坪奔跑、与大自然接触,成为了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光。
“我们在提倡垃圾分类的同时,也在追求更加文明、更加环保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百科观,这些在提升人们的意识,最终带来行动上改变。我想这是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带给我们最珍贵的意义。”张晓东说。
习惯在改变
楼道撤桶改变垃圾投放方式,在家做好分类下楼分类投放成习惯
“菜梗汤渣放入餐厨垃圾,用袋子装好,晚上就提到楼下的定点分类垃圾桶投放。”从11月开始实施楼道撤桶、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信华花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改变,居住在这里的伦先生对此莫提多高兴,“我们一家就等着楼道撤桶的这一天,真真正正去做好垃圾分类。”
伦先生说,如今他们一家人已经做好准备,在厨房里摆放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垃圾则存放在家里另外一个角落,当达到一定量时,就拿去可回收垃圾处理点处理。
伦先生说,其实垃圾分类并不难,也不是多麻烦的事情,每天在投放垃圾时多留个心眼就可以了,“每天的生活做一个‘加法’,就是多了分类和投放这两个环节,在家分类好,拿到楼下投放,就这么简单。”
从楼道撤桶第一天开始,伦先生说他的生活小习惯慢慢的开始发生了转变,在家做好分类,晚上下楼分类投放,逐渐成为了他的日常习惯,“为了垃圾分类,生活小习惯无可避免要改一下。”他很高兴迎接这些转变,而他也全程跟踪小区的分类情况,让他惊喜的是,小区里和他一样生活小习惯发生改变的居民还有很多。
“我们每次下楼倒垃圾时都会互相交流一下垃圾分类的经验,才发现原来大家的做法都各有不同,大家各显神通,有的是在适应新生活,有的是在改变生活小习惯,但大家的目标都很一致:做好垃圾分类,共同做好小区卫生。”伦先生说。
在海珠区海幢街恒龙苑小区,因为楼道撤桶后,楼道卫生大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了,大家都很开心。“如今在家做好分类,晚上到了垃圾投放时间,大家就会提着垃圾下楼分类投放,人多的时候,还会出现排队倒垃圾的有趣一幕。”居民张女士笑着说。
根据广州市城管部门数据,全市8354个居住小区中,已有8203个完成楼道撤桶,“(楼道)撤桶率”达到98.2%。市民参与率明显提高,经过持续不断、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发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92%,参与率达到76%。接下来,广州市将积极稳妥推进楼道撤桶和定时定点投放,尽快完成余下的151个居住小区撤桶工作,加快提升投放点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环境卫生管养水平。
垃圾量在改变
终端垃圾处理量减少了,回收利用率提高了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可回收再用,减少垃圾中的餐厨和水分等物质,减少终端垃圾的处理量和最终填埋或者焚烧量,实现环境保护。
根据广州市最新的数据,目前全市日均资源回收量增加到80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源头减量成效明显。
以番禺区方圆云山诗意小区为例,在实施生活垃圾精准分类样板小区试点工作以来,垃圾减量效果很明显,5月份垃圾减量27.52吨,这中间还包括了餐厨垃圾22.3吨,各类回收垃圾5.18吨。到了7月份,垃圾减量28.2吨,其中餐厨垃圾22.77吨。
番禺区大龙街城管科垃圾分类办工室负责人刘桂珍说,目前小区一共9栋居民楼、共760多户人家,分别在每栋楼一楼设置了定时定点投放点,方便了居民投放垃圾,如今小区每天分拣的餐厨垃圾约有960升,比开展分类试点前的750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餐厨垃圾分类得越多,其他垃圾量就会越少,这也是等于减少了小区所需要的其他垃圾处理费开支,帮小区物管省钱了。”刘桂珍说。
除了前端市民积极投入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减量效果明之外,广州市也在大力兴建现代化终端处理设施,终端分类处理能力明显提高,保证了垃圾的终端处理顺利进行。
广州城管的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增加到1.55万吨/日,生化处理能力提高到3800吨/日,形成了“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处理格局。目前广州有7座资源热力电厂,3座餐厨垃圾处理厂,生化处理能由1000吨提升到3800吨。到了2021年至2023年,广州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逐步提高至每天3.3万吨,餐厨垃圾每天5000吨,基本可实现垃圾零填埋,甚至还可以把过去已经填埋的垃圾挖出来焚烧处理。
接下来,广州市还将强化补齐短板,强化分类收运管理,严格落实生活垃圾专桶专运、专车专运、专线专运,确保分类收运体系规范运行,坚决杜绝混收混运。按照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时间节点计划,全面启动资源热力电厂和战略储备填埋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福山应急综合处理项目、第四至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全杰 通讯员 成广聚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杨耀烨、全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叶碧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