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瓷器自诞生以来就遭到历代宫殿和文人雅士的追捧(图一)。
今世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称誉汝瓷:
“全国博物馆无汝者,难称一无是处也”
可见汝瓷在人们心中的无上位置。
图一 北宋 汝窑莲花式温碗 高10.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年来,民间保藏大有如火如荼之势。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宋代汝瓷真伪辨别办法与常识,使许多人盲目信书、信所谓的“专家”,形成难以估计的丢失,给社会和家庭形成了不安定因素。那么,咱们该怎么去辨别汝瓷呢?
各类媒体介绍了许多辨别办法,如天青釉、蝉翼纹、香灰胎、芝麻钉等,但对咱们来说,这些概念都太笼统、太笼统,现实意义不大。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履历和经历,谈点辨别真假汝瓷的办法。
鉴瓷胎。宋代汝瓷的胎,因为酷似香焚烧后的色彩故称香灰胎,但少有人知道汝瓷的胎有必定的吸水率,大约有5%左右,如果是宋代汝瓷片,用钳子取掉瓷片一点胎骨,露出新的断面,当用舌头轻舔断面时,会有被吸住的感觉。而现代仿品则没有这一现象。这是因为,现代仿品根本瓷化,吸水率1%都没有,用舌头添其断面时,没有被吸住的感觉。当然,这种办法只合适宋汝瓷片,对完好器力不从心。
听声响。宋汝瓷的胎不彻底瓷化,配方奇妙,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对一般青瓷已满足(钧瓷在外),但汝瓷即便烧到这样的温度也不会瓷化。
笔者从前复烧过宋代瓷片上百次,有的同一块宋瓷片接连复烧3次仍坚持了必定吸水率,这阐明宋瓷为了到达某种作用而故意将胎的配方配得较硬,当用手指去轻弹瓷器口沿处,真汝瓷因为未彻底瓷化,声响听上去发闷,肯定不是灵动,如有裂纹存在相同。实质上,宋代汝瓷很巩固。现代汝瓷因彻底瓷化,用手指轻弹瓷器的口沿处,听到的声响洪亮,如打在铜器上相同,没有发闷的感觉。
看断面。宋代汝瓷片断面一般较直,色彩微黄白,新断面呈香灰色;而现代仿汝瓷断面往往像锯齿,且断面色彩白或黑,有人为做旧痕迹。拿宋代汝瓷片和现代仿汝瓷片比照调查,就能阐明问题。
看造型。宋汝瓷的造型正经大方,古拙高雅,份额精确,造型俊美,一般为手拉成型或模制,瓶子类能够调查其内部有无拉坯痕迹。若模制内部,则高低不平,有手艺痕迹;若平坦润滑,必定是现代仿品;若胎体厚度均匀共同,必定是现代仿品。
看釉面。宋汝瓷釉面柔软无光、莹润,看上去有上清下浊的感觉,口沿处往往不会脱釉,手摸釉面润滑似玉;现代仿品釉面润滑、闪亮、玉质感不强,手摸如摸玻璃,有涩感。
看支钉。宋代汝瓷的支钉色不很白,乃至有淡淡的黄色,这是其选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的原因,且质地较硬。现代仿品支钉色彩较白,多选用氧化铝直接参加,含铁量较低,且质较软。
看釉厚薄。宋代汝瓷釉厚度一般在0.5毫米以下,但再薄也不会彻底露胎,且微带乳浊状。现代仿汝瓷釉较厚,口沿部位可看到下面胎体的色彩,无乳浊感。
看积釉当地的色彩。宋代汝瓷的积釉的当地,跟着温度的升高色彩加剧,釉薄处色彩较蓝,釉厚处反而发绿。现代仿品彻底相反,积釉厚的当地发蓝,釉薄的当地(如口沿)反而没有色彩。
再探求汝瓷的釉。宋代汝瓷的釉有天青、粉青、豆青、月白、虾青、灰青等色彩,事实上,若仔细调查宋代汝瓷和现代汝瓷,就会发现宋代汝瓷的色彩更丰厚些,釉色中除能够正常的看到蓝、青、绿外,还有灰和隐赤色,那是因为汝瓷的胎色上泛和釉色彼此衬托,让咱们正真看到了胎和釉的混合色。而现代汝瓷因多不考究胎色,大部分胎色较浅,乃至呈白色,所以,只看到蓝、青、绿三色,很少有胎色上泛。宋代汝瓷的口沿处因釉薄,往往能看到一缕红晕,而现代汝瓷很少呈现这种现象。
那么,只从以上几个方面就能精确辨别真假汝瓷吗?
答案是否定的。造假者的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单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判别,很难精确做到。因为釉色的规范很难精确定位,与咱们对汝瓷的了解和常识有很大的关联性。
有没有更好的辨别办法呢?介绍一种凭借现代东西辨别妆瓷的办法,即用能扩大40-100倍的显微镜去调查汝瓷釉的内部结构(最好有卡兰德文物辨别仪)。
调查宋代汝窑瓷片扩大40-100倍左右的微观结构(图二、图三),咱们我们能够看到,宋代汝瓷釉内气泡较少,气泡周围色彩较重,有气窗存在,一起有立体感,内质如天上的白云,雾状物皎白细腻,纯洁无瑕,犹如仙镜一般。因选用天然质料,很少有白点呈现。
图二 宋代汝瓷内部图
图三 宋代汝瓷内部图
现代汝瓷,因为制作者急于求成,与宋代汝瓷不计本钱的投入相反,为了削减相关本钱往往要参加氧化铝、氧化锆等浮浊剂,在烧制过程中很难使釉彻底熔化(图四、图五)。
图四 现代仿汝瓷内部图
图五 现代仿汝瓷内部图
从微观结构看,气泡周围色彩较浅,气窗不明显,雾状物色彩暗淡喧闹,有均匀的小白点分布(图六、图七),有的看上去像参加了奶粉相同呈全白色,没有层次感,更无宋代汝瓷看上去犹如仙界般的感觉。
图六 现代仿汝瓷内部图
图七 现代仿汝瓷内部图
用这种办法,若满足用心,稍加操练,多调查宋代汝瓷和现代汝瓷的内部结构,即便你不是专家,也能对市场上大都汝瓷做出较好的辨别。
曾刊发于:《文物六合》2019年7期
作者:王国奇
修改:游敏
《我国文物报》创刊以来的文章
全在这里了
全文检索U盘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