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旬白叟情痴印章
衢报传媒集团见习记者 童子遇 文/摄
对许多人来说,退休,意味着自己悠闲人生的开端,一杯清茶,一份报纸是不少人退休日子的描写。可是,在咱们衢州,有这样一位白叟,在退休之后敞开了他的刻章重生。
他,便是现年87岁的白叟王道凡。
王道凡在写印稿
半路出家,自学篆书
8月20日,记者来到衢州市区长竿街王道凡的家中,见到了这位“印章”白叟。
一间缺乏7平方米的狭小书房,曾是王道凡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刻章的“战场”, 这儿珍藏着500多枚他篆刻的印章,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书画著作。王老说,这些著作都是他在退休之后自学完结的。
“我的篆刻之路,可以说是从我老伴开端的。”王道凡说。
这还得从1988年说起。一天,王道凡的妻子捡到一块矾石,回家后,就半开玩笑地问他能不能把这块石头刻成私章。令妻子没有想到的是,过了几天,王道凡居然真的把私章刻成了。“我很惊奇,没想到他真的能把石头刻成章,并且还刻得蛮好。”王道凡妻子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浮光掠影,“老头子其时就跟我说,退休之后想刻更多的章,我看他对刻章也挺有天分的,就一向支撑他。”
“想要刻出好印,就必须写得一手好字。”为了写好篆书,王道凡在1993年退休后参加了衢州市老年大学的书法训练班,在课上练完字后,又在课下进一步稳固。“我其时每天写篆书就要花好几个小时,有时候写到手臂麻了才歇息一下。”王老边说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2400页的汉语大词典,里边基本上被翻阅标记过,“词典里的每一个汉字边上都有篆书的书写款式,可是字很小,我就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拿毛笔描摹。”为了更好地学习每一个字的细节,王老去书店花了将近1000元买了几十本篆书的书帖,天天操练。
通过老年大学的训练以及自己的尽力自学,王道凡将篆书写得有模有样,也为篆刻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王道凡篆刻的部分印章
醉心篆刻,著作数百
“学习‘四绝’乐无量,持之以恒下苦功。陶冶情操促长命,重在参加记心中。”这是王道凡为自己丰厚的退休日子写的一首小诗。他说,诗书画印四者本为一体,在他26年的以“诗”为友,以“书”为乐,以“画”为情,以“印”为伴的日子里,创作了上千幅书画著作,刻的印章有500多枚,写的诗更是不可胜数。
“在这‘四绝’里,我在篆刻上花费的时刻最多,也最令我骄傲。”学会篆书后,王道凡将大部分精力会集到篆刻上。
“篆刻考究三要素,篆法、刀法和规矩,我那个时候只对篆法稍有研讨,但对刀法和规矩一窍不通。”所以,王道凡买了一百多本有关篆刻的书刊、杂志和报纸合订本,并侧重研讨近代我国印坛三咱们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的篆刻著作,仅是这些材料,就花了王老8000多元。
为了更快地学会篆刻的技巧,王道凡边研读边实践。在他书房的书架上,有个铁盒,里边装着9把巨细、粗细不同的刻刀。“我曾买过几十把刻刀,用废了很多,有的刀我连着用了好几天就钝了,从头打磨尖利后接着刻,有的刀就直接被我刻得无法用了。”通过不断地操练,王道凡慢慢地领会到了篆刻的技巧,篆刻方法也变得越来越高明。
“我其时为了刻章,真的是到了夜以继日的境地。”王道凡记住有一次为了刻一枚印章,一大早就起床了,从早上刻到晚上6点钟,老伴叫他歇息一下,他说再刻一两个小时就不刻了,可是刻着刻着就忘掉时刻了。到了晚上12点钟,老伴敦促他睡觉,他才反响过来夜已深了。
“记者同志,给你看看这么多年来最让我感到骄傲的章子。”说罢,王道凡从柜子中小心谨慎地捧出两个大铁盒,翻开盖子,解开包裹的布料,200枚“百寿百福”印章跃可是出。“这200枚印章是我最喜欢的著作,我花了一年半才把它们刻好。”这100枚“寿”字和100枚“福”字由不同的字体组成,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等,但最多的仍是篆书。
“我把我这几十年学过的一切书法字体都应用到了这200枚印章上。那个时候在报纸上看到有很多人写‘福’‘寿’这些字,所以我就想刻个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四百个章子,可是到后来身体吃不消了,就选了最好听的‘福’‘寿’二字刻了出来。”
现在,王道凡已是87岁高龄,身体早已不允许他篆刻印章,他就在宣纸上书写印稿。翻看王老这些年来所刻的印章、书写的印稿,大多是毛主席的诗词、我国历届领导人的名言金句。王老用一个个印章和一张张印稿表达着他对祖国的酷爱和赞许。“我是一名老党员,在新我国建立70周年之际,我要向巨大的新我国献上我的一份贺礼,祝福咱们的祖国愈加繁荣昌盛。”
责任编辑: